寒岩——走遍武夷系列

标签:
寒岩东莱武夷山茶文化 |
寒岩
——走遍武夷系列
文/觉人
武夷茶蜚声海内外,除了世人所知的天时地利和品种繁多的原因之外,我还有着其他的认识。熟知了武夷茶的历史和武夷山的山形地貌以后,我就此认为武夷茶为什么有名,喝茶不喝茶的都能有所说道,而痴迷武夷茶的人们更是对某些品种如数家珍,这是因为武夷山36岩72峰,54石99洞遍布武夷山3溪9涧18泉流经的坑坑涧涧,让遍植幽壑深谷的每一款茶都师出有名。每一款茶出自哪一处方位,这些区域有哪些显著的标志,历史上曾有哪些人文活动与之关联,或者说留下了哪些美好的传说,比如金谷洞茶园与平林渡头的摩崖石刻,章堂涧慧苑坑一带的坑涧茶与天心庙慧苑寺僧侣之间的劳作,瑞泉岩水帘洞的古茶园与百世流芳的三贤祠,还有有着“岩茶皇后”之誉的白鸡冠与白玉蟾修炼内丹心法的传说等等。武夷茶声名的传播,与深远的人文情怀二者间不可割裂,有名有姓的峰岩洞石,与遍布林间的茶园茶田茶树交织在一起,让口口相传,盏茶相与的武夷茶因此变得具象而真切。
http://s14/mw690/002l0lozgy6VO8F1gbH9d&690
寒岩,也正是这么一处地方。
寒岩位于九曲溪北,毗邻灵峰(白云寺)。从九曲渡头方向看,为一条大致东西向的长条岩体,长约500米,高数十米。顶部呈鲸背形。总体看像一只尾巴翘起、向东漂游的巨鲸,又像一只伸首西顾的山龟。岩上植被茂盛,偶见岩壁裸露,仅东、西端耸起,岩壁陡峭。从东侧看,为一条呈“V”字形的低矮绵长岩体,长数十米,林木堆翠,环境幽绝。岩前两岩夹峙,形成一处大致三角形的山谷,谷中已辟为茶园。
http://s3/mw690/002l0lozgy6VO8OHuZI32&690
中秋第二天,振华邀我和国龙,陪他几个朋友一起去走山,《武夷山遗产名录》记载的36峰走了多半了,但72峰还有好些地方未曾抵达,这次说去寒岩,天气正当晴好,又是一条新线路,当然有些抑制不住的兴奋。
顺着白云寺山门下那条小径,往九曲溪渡头方向一直走,没费多少周折我们就到达了“寒岩”。走过谷底的一片茶园,刻着“东莱先生讲学处”的一处崖刻赫然映入眼帘,崖刻经过精心修缮,酽红的字迹在绿茵茵的茶田映衬下,分别醒目,四顾宁静的茶田,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的课堂,山谷间窸窣的风声掠过耳畔,又好像是东莱先生抑扬顿挫的诵读声,在天地之间回旋激扬……
http://s4/mw690/002l0lozgy6VO8SEoGDd3&690
东莱是南宋哲学家、文学家吕祖谦的字号,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他由浙入闽,会理学家朱熹于建阳寒泉精舍,共编《近思录》,后与朱熹讲习武夷山中,寒岩即是其讲习场所之一。“东莱先生讲学处”这七个大字,为后学汀杭雷起龙于清光绪二十年(1898年)勒石纪念。
寒岩为古时九曲溪畔至灵峰的必经之路。查询过《武夷山志》(董天工著)之后,书中提及进抵白云庵的石门——云关,我估计,徐霞客当年就是顺着寒岩的邱公洞,逾小岭逶迤而至的。
http://s8/mw690/002l0lozgy6VO8Ya8UD47&690
“寒岩”二字题镌于邱公洞东端,由黄少宗(字致斋)在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完成。寒岩又名“邱公岩”,和相传古有邱公于此得道有关,邱公洞内有一泓东莱泉,泉池的得名可见与东莱先生有渊源了,邱公洞虽然别有洞天,可惜的是东莱泉几近干涸,无法就地设席,一享东莱先生讲学处烹茗煮茶的快意了!
或许是毗邻灵峰,寒岩太不为人所知,也或许是自甘一隅,这一带的武夷茶名不见经传。我不禁想起来明代诗人谢上箴留下的《寒岩》,诗云:
寒岩奇绝处,仙观绿阴迷。
突兀元云表,蹁跹曲水西;
冥濛飞瀑泻,凄切乱啼猿。
暂憩琼宫树,无劳白玉梯。
或许是冥冥之中的际遇,我们一行人为了寻找东莱先生讲学处,初次来到寒岩,竟然是中秋过后的第二天,虽不见飞瀑流泻的画意,山中也没有猴儿可惊扰,但这琼宫树,白玉梯,不恰好是月圆之时,天上人间的一番诗情吗?这暂憩地,在我的心田里,就是溪畔泉边讲学之处,这琼宫树——
不正是我们眼见的,这一片郁郁葱葱,清逸舒展的深谷茶园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