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世界精神卫生日活动有关资料显示,在我国17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少年中,至少有3
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320%,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性方面的问题。而男孩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父母不良的教养方式。
什么是教养方式?就是指父母对男孩管教的一种大概取向,包括父母教育男孩的观念、态度和方法,比如,有的父母教育男孩言语亲切、和风细雨;而有的父母教育男孩粗暴野蛮、暴风骤雨。临床的研究与实践证明,男孩的人格、情绪特点、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等都与其父母的教养方式密切相关。如果父母对男孩采用严厉惩罚(包括体罚、苛求、威吓等)、拒绝否认的方式越多,男孩越可能多地表现出孤独、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喜欢冒险等特征,也更易产生焦虑、担忧及某些强烈的情绪反应。父母不同的教养方式,就会有不同个性的男孩。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心理学家鲍姆令德曾对父母的教养行为与男孩个性发展的关系,进行了长达10年的追踪研究:
鲍姆令德进行了三次试验,第一次是将被试孩子按个性(独立性、自信、探究、自我控制、交往等方面)成熟水平分出最成熟、中等成熟和最不成熟三组,然后对他们父母的教养水平从“控制”、“成熟的要求”、“父母与孩子的交往”、“教养”四个方面进行评定。第二次、第三次实验是采用与第一次相反的研究程序,对在不同教养方式下的孩子做个性评定,等这些孩子长到一定的岁数再做一次评定。实验结果是最成熟孩子的父母教养水平最高,依次往下,最不成熟孩子的父母教养水平最低。
在进一步的研究中,鲍姆令德提出了父母教养方式中的两个衡量指标:要求度和反应度。要求度是指父母对孩子的行为标准的要求高低,可以分为高要求度和低要求度;反应度是指父母对孩子需求的反应程度和关爱的程度,可以分为低反应度和高反应度。根据这两个指标,可以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四种类型。
这些教养方式的特点分别是:
民主型:父母对孩子的行为提出合理的、适度的要求,做出适当的限制,会为孩子设立一定的行为目标。同时,他们非常热爱自己的孩子,关注孩子的成长,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耐心地倾听孩子的观点和意见,鼓励孩子参加家庭事务的决策,亲子之间沟通流畅,充满温情。这类父母采用的是“理性、严格、民主、关爱和耐心”的教育方式。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认知能力和社会能力都很出色,有很强的自信心,具有较强的自控能力,情绪乐观,积极,学习勤奋,成绩良好。
专制型:父母对孩子的行为高标准、严要求,而对孩子的需求和关爱却很少考虑。孩子没有
任何与父母协商的权利,如果有少许的抵触,父母就会采取惩罚措施。他们就像暴君,只考虑了自己的标准,而忽略和抑制了孩子的需要和独立性,变相扼杀孩子的个性。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虽然在学校有较好的表现,但容易形成对抗、自卑、焦虑、退缩、依赖等不良的性格。
溺爱型:父母对孩子的行为没有什么要求和标准,也很少限制他们的一些不良行为,而对孩子的需求却有求必应,充满了关爱和期待。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表现得很不成熟,自控能力特别差。当要求他们做的事情与愿望相违背时,他们几乎不能控制自己的冲动,并以哭闹的方式寻求即时的满足。他们对父母表现出很强的依赖性和无尽的要求,而在任务面前则缺乏恒心和毅力,显得任性、冲动、幼稚,这种情况在少年时期表现得尤为明显。
忽视型:父母对孩子没有什么要求和标准,也不关心孩子的需要,他们只是提供简单的衣食物品,不肯付出努力为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和成长条件,感情上也表现得比较冷漠。这样的教养方式,可能是因为生活中存在着巨大的生存压力,或者遭遇重大挫折或不幸,或者家庭关系出现了重大问题,使他们没有时间、精力来照顾孩子。但是,无论出于何种原因,这种极端的忽略都是对孩子的一种虐待,导致孩子生活态度消极,学习成绩差,自控能力弱。有研究表明,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往往有较高的犯罪倾向。
在上述的四种教养方式中,民主型无疑是最好的教养方式。那么,怎么样才能做一个民主型父母,培养男孩优良的个性品质和健康的心理呢?
建议一:加强学习,提高知识水平。
这几天李女士很不高兴,因为10岁的儿子都三天没跟她说话了,还吵着要去奶奶家住,不跟爸爸妈妈住一起了。这么小的孩子,怎么就如此叛逆呢?李女士想不通。原来,其中考试儿子的成绩下滑了好几个名次,这让她很恼火,自己辛辛苦苦养育他,他就这么不争气,于是不分青红皂白地打了儿子一顿。她向同事请教经验时,同事告诉她:“我觉得你的教育方法不对,父母都是恨铁不成钢,可你平时有没有关注孩子呢?”一席话说得李女士哑口无言。同事又说:“我建议你有空看点教子的书,不能光让孩子学习,自己也得学习啊!”
作为父母,应熟悉教养男孩的知识,特别是相应的教育学、青少年心理学知识,更多地了解男孩的心理特点,掌握一些正确教育男孩的方法,并且,父母自身必须是心理健康者。因此,父母应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纠正自己的心理缺陷,培育或坚定其内在控制信念及教养方式。尤其是对母亲而言,许多研究表明,母亲的个性对男孩的影响比父亲更大。
建议二:给男孩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
萧萧妈妈被老师叫到学校,因为萧萧最近的表现很差,老师担心他的成长。一问才知道,萧萧之所以最近表现不好,是因为爸爸妈妈在闹离婚。虽然老师不好说什么,但还是告诉萧萧妈妈,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温馨的家庭环境,如果孩子在家里得不到安心和幸福,他将不能健康成长,这可能会影响他的一生,身为父母,一定要为孩子多考虑一下。
建立良好的教养方式有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家庭的和谐与稳定。如果父母感情不和,经常争吵、打骂甚至婚姻破裂,男孩在这样的家庭中生活,肯定得不到良好的教养,还会对男孩的身心发育产生不良影响。有研究表明,破裂的单亲家庭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各方面都有显著的消极影响,同时单亲家庭的男孩违法犯罪率也很高。
建议三:重视男孩的心理素质培育。
现在的很多父母,都很注重对男孩的智力开发,而很少关注男孩的心理发展。要想给男孩一个好的成长过程,必须改变这种落后的教养方式。科学的家庭教育应涵盖男孩身、心、智、德等诸多方面,应是对男孩全方位、立体性的培养和开发。避免培养出身材高大却心胸狭窄、知识丰富却能力低下的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