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杞县吴起城的典故

(2015-06-02 00:41:13)

吴起城位于杞县裴村店乡,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吴起修筑的城池遗址,因纪念吴起而得名。吴起城目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村庄,为村级治所。关于吴起城的由来和传说,记载在《杞县故事卷》中,内容是吴起任楚国三军大元帅时如何从严治军,如何爱戴百姓,全是歌功颂德之词。那么,吴起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历史人物?他什么时候到过杞县?在杞县修筑吴起城的目的是什么?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到吴起城村,去寻访发生在这里的远古历史,或穿越2000多年的时空,到风云变幻的战国时代,到吴起曾经生活过的卫国、鲁国、魏国、楚国去找寻他的生活经历;或埋头钻进《战国策》、《史记》等先秦的书籍中,在浩渺的史海中去打捞、钩沉有关吴起的故事和传说。如此,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鲜活、栩栩如生的吴起。

一、吴起是一个贪图功名、不择手段,残暴无情的无德小人。什么是“小人”?什么是“君子”?孔子讲得非常明白,他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里所说的“君子”,就是指重情重义、淡化物质名利的品德高尚之人,反之则为“小人”。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先驱者,提倡“克已”、“复礼”,强调“亲子之情”,实际上就是讲究“道义”。如果按照孔子的要求去衡量“君子”和“小人”,那么,吴起则是一个标标准准的无德小人。

根据史料记载,吴起一生的“污点”主要有以下几处:一是屠杀乡邻。吴起出生于群雄争霸的战国时期常受强邻欺凌的弱邦卫国,早年家庭富庶。吴起自幼聪颖好学,一心想成就功名。公元前415年,吴起26岁那年,开始到卫国朝廷游说求职。然而吴起生不逢时,因为这一年正是卫国大动荡的时候,君臣不和,卫怀公软弱无能,被他人弑立。最后吴起耗尽家财,弄得家庭破产,也没求得一官半职。官没当成,本身就是灰头土脸的吴起心情非常不爽,而他的乡邻却讥笑他,让他恼羞成怒,杀掉了30多个讥笑他的人,从东门逃出卫国。吴起和母亲诀别时,咬着自己的胳膊狠狠地说:“我吴起做不了卿相,就决不回卫国。”二是为子不孝。吴起从卫国逃到鲁国后,拜曾参之子曾申为师,学习儒家思想。儒家思想讲究“孝道”,认为“百善孝为先”。孔子曾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这些论述的就是孝道。公元前414年,吴起27岁那年,母亲病逝,他竟然不回家奔丧。这显然与儒家思想相违背,曾申恼怒他不孝,和他断绝了师生关系。三是杀妻求将,残暴无情,令人发指。吴起和曾申决裂后,投身到鲁国季孙氏门下学习兵法。求官若渴的吴起横下心来要在乱世中走从军之途。公元前412年,齐国进攻鲁国,吴起主动谒见鲁君献策请缨。鲁穆公想任用吴起为将,但因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其岳父是齐国名门且有恩于吴起,鲁穆公便不信任他。此时,渴望当将领成就功名的吴起,不顾亲情道义,杀了自己的妻子,表示不倾向齐国,史称“杀妻求将”。鲁穆公终于任命他为将军,率领军队与齐国作战,大败齐军。吴起为贪恋功名屠杀乡邻、为子不孝及“杀妻求将”的人格缺陷为时人心悸、畏忌,被后世文人墨客非议。其先后仕鲁、仕魏、仕楚漂泊流离,不被重用的命运悲剧也与他残忍无情的人格有关。吴起大败齐军后,鲁国的君臣就议论纷纷,流言四起。有人在鲁穆公面前中伤吴起说:“吴起是个猜疑残忍的人,早年杀死乡人,又因为不孝被曾申逐出师门,君上对他有所怀疑的时候他就杀死自己的妻子。况且鲁国是个小国,一旦有了战胜国的名声,就会招致各国的攻打。鲁国和卫国是兄弟国家,君上重用吴起,就等于抛弃了卫国。”鲁穆公于是对吴起产生了怀疑,免去了吴起的官职。吴起仕魏时,宰相公叔对他的残暴无情非常畏忌,便想除掉他,于是设计离间了吴起和魏武侯的关系,让武侯对吴起产生怀疑,逼迫吴起离开了魏国。

后世的司马迁、白居易、徐钧等文人墨客对吴起的人格也给予批评的评价。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评价吴起说:“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悲夫!” 唐代诗人白居易作诗贬斥吴起说:“昔有吴起者,母殁丧不临。嗟哉斯徒辈,其心不如禽。”南宋诗人徐钧评价吴起说:“兵书司马足齐名,盟国戕妻亦骇闻。”南宋诗人于石作诗批判吴起:“吴起为鲁将,杀妻殊不仁。乐羊伐中山,食子太无情。”

二、吴起是战国时期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其独到的政治、军事、变法思想为后世所推崇。

吴起虽然在人格上备遭后世诟病,但他自幼聪慧,又先后师从于曾申、季孙氏、子夏等儒家、兵家名人,再加上他刻苦用功,在政治上、军事上、变法上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成了战国时期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首先,吴起在政治上推崇儒家思想,强调以德治国。吴起曾和魏武侯谈论如何治理国家,武侯说:“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的宝贝啊!”吴起对他说:“国家最宝贵的是君主的德行,而不在于地形的险要。从前三苗氏左边有洞庭湖(今湖南洞庭湖),右边有彭蠡湖(今江西鄱阳湖),但不讲求德义,大禹把他消灭了。夏桀所处的地方,左边有黄河和济水,右边有泰华山,伊阙(又名龙门山,在今河南洛阳南)在南,羊肠(在今山西晋阳西北)在北,施政不讲仁爱,商汤将他流放了。殷纣王的国家东面有孟门(古隘道名,在今河南省辉县西),西面有太行山,常山(即恒山,在今山西省浑源县东)在北面,黄河在南面流过,地势也无比险要,但施政不讲道德,周武王把他杀了。由此看来,治理国家在于君主的德行,而不在于地形的险要。如果君主不讲德行,就是一条船中的人也会成为敌国的人。”

他在政治上的贡献也得到了后世的广泛赞誉。范雎评价吴起:“吴起事悼王,使死不害公,谗不蔽忠,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行义不图毁誉,必有伯主强国,不辞祸凶。”蔡泽评价说:“吴起为楚悼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塞私门之请,移楚国之俗,南攻百越,北并陈、蔡,破横散从,使驰说之士无所开其口。”明朝的思想家李贽称赞说:“吴起用之魏则魏强,用之楚而楚伯。”其次,在军事上他主张“内修文德,外治武备”。他一方面强调,必须在国家和军队内部实现协调和统一,才能对外用兵,提出国家如有“四不和”,就不能出兵打仗;另一方面,他强调必须加强国家的军事力量。吴起的军事思想主要体现在《吴起》一书中。《吴起》共有48篇,已佚,现存《吴子兵法》仅6篇,为《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励士》等。吴起继承了孙武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思想,在《料敌》篇中强调了了解和分析敌情的重要意义,并且具体指出了处于6种情况的国家不可轻易与其作战。他懂得战争是千变万化的,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而采取应变的措施。在《应变》篇中具体论述了在仓猝间遭遇强敌、敌众我寡、敌拒险坚守、敌断我后路、四面受敌及敌突然进犯等情况下的应急战法和胜敌的策略。《治兵》、《论将》和《励士》3篇主要阐述了他的治军思想。他认为,军队能否打胜仗,不完全取决于数量上的优势,重要的是依靠军队的质量。临武君、鲁仲连、尉缭子、班固、郭沫若等在军事上都给了他极高的评价。临武君说:“夫兵之所贵者,势利也;所上者,变轴攻夺也。善用之者,奄忽焉莫知所从出,孙吴用之,无敌于天下。”鲁仲连称赞吴起:“食人炊骨,士无反北之心,是孙膑,吴起之兵也。”尉缭子也评价说:“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吴起也。”班固称赞他说:“当时吴有孙武,齐有孙膑,魏有吴起,秦有商鞅,皆擒敌立胜,垂著篇籍。”郭沫若评价吴起说:“吴起在中国历史上是永不会磨灭的人物,秦以前作为兵学家是与孙武并称,作为政治家与商鞅并称的。”再次,吴起在变法上主张通过变革增强国家实力。他仕魏时创立“武卒制”,规定凡能身着全副甲胄,执12石之弩(12石指弩的拉力,一石约今30公斤),背负矢50个,荷戈带剑,携三日口粮,在半日内跑完百里者,即可入选为“武卒”,免除其全家的徭役和田宅租税,并对“武卒”严格训练,使之成为魏国的精劲之师。公元前382年,楚悼王任命吴起为令尹,主持变法。吴起变法基本上承袭了李悝在魏国实行的办法,并根据楚国“大臣太重,封君太众”的状况而进行改革。吴起变法沉重地打击了楚国的旧贵族,加速了楚国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楚国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化,使国力迅速强盛。公元前381年,赵国遭到魏国的进攻,求救于楚。楚国派兵攻魏救赵,与魏军“战于州西,出梁门,军舍林中,马饮于大河”,大败魏军,引起各诸侯国的震惊。吴起变法给楚国以后的政治生活留下了很大的影响。《韩非子·喻老》云:“楚邦之法,禄臣再世而收地。”《淮南子·人间训》云:“楚国之俗,功臣二世而绝禄。”这些现象与吴起变法中的“封君三世收其爵禄”的条文相吻合。

三、吴起在杞县的历史考察

吴起何时到过今杞县?他修筑吴起城的目的是什么?吴起城的由来和传说记载的历史时间、事件是否真实可信?根据孙开泰、孙东先生所著的《吴起传》中记载的吴起活动情况,吴起的一生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在卫时期、在鲁时期、在魏时期、在楚时期。将吴起城的由来和传说的历史事件放到吴起一生的活动情况中去分析、考证,情况就会一目了然。首先,吴起在卫时没有到过杞县。吴起在卫的时间大致为公元前440年至公元前415年,这期间他在卫学习和游说卫国朝廷求职,而此时杞地属郑。从以上记载的情况分析可知,吴起在卫时是没有时间、没有理由来杞的。其次,他在鲁时没有到过杞县。吴起在鲁的时间大致为公元前415年至公元前410年,这期间他在鲁师从曾申和季孙氏,为取得鲁国信任,竟残忍杀妻。吴起在鲁时曾和齐国有过一次战争,时间为公元前412年,地点在齐、鲁边界。但是杞在西,齐在东,鲁在杞、齐之间,吴起和齐军作战不可能先向西到达杞县绕一圈子,再回来和齐决战,这显然有悖常理。所以说吴起在鲁时没有到过杞县。再次,吴起在魏时到过杞县,并在杞地修筑了吴起城。吴起在魏的时间为公元前410年至公元前383年,这期间他在魏为西河郡守,吴起在魏时曾有两次伐齐事件,一次是公元前405年,这次伐齐行动是和赵国组成联军的,目的地是攻入齐国的长城,而此时杞地仍属郑。另一次是公元前388年,这次伐齐的目的地是齐国的灵邱。而此时杞地已属魏。齐长城在今山东青岛市,属于齐国北部,灵邱在今山东滕县东,属于齐国西部。从两次伐齐的目的地来看,第一次伐齐行动是不可能路过杞县的,因为齐长城在齐国北部,其行军的路线应该是从赵国境内(今河北邯郸)进入齐长城的,第二次伐齐行动,应该路过杞县,从地理位置上看,从魏安邑攻打齐国的灵邱,走杞县是最近的路线。最后,吴起在楚时没有到过杞县。吴起在楚时间为公元前383年至公元前381年,这期间,他在楚主持变法,曾南平百越,北并陈、蔡,退却三晋(韩、赵、魏),而此时杞地属魏。从吴起在楚的活动情况来看,他是没有理由来杞县的。

综上所述,吴起在魏为将时,于公元前388年攻打齐国时路过杞县,并在此修筑吴起城,显然吴起城的传说中记载的“吴起为楚国三军大帅时攻打齐国到达杞县……”是不能成立的。吴起为什么在杞县修筑城池?这是因为古代城池的作用为军队前进的基地、军队败退的藏身地或进攻前的囤粮地。如果没有城池,这些战前贮存的粮草就很容易被对方一个突击消灭掉,如果从后方转运,战时人力物力那么紧张,很容易误事。吴起是著名的军事家,对这一点他是非常清楚的,他在攻取秦地西河时,就曾筑了洛阴、合阳两座城池,其作用就是这样的。魏国攻打齐国,从魏国都城安邑到齐国灵邱,相距两千多里,战线很长,如果中途不修筑城池补给士兵和粮草,战争是不可能有胜算的,而杞地西距安邑、东距齐国灵邱是相等的,所以吴起选择了在杞地修筑城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