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振坤之书,顺应于楷书、行书反映“道法自然,法贵天真”、“淡然无极”的理念,
(2020-10-06 12:03:01)愚见有四:
一是“道法自然”。所揭示的“阴阳相克相生”的万物变化规律所形成的“无为而为”的变化原理,作用于书法体势的解构、建构,由此触及到了书法美、审美表现的特质。振坤之书,顺应于楷书、行书反映“道法自然,法贵天真”、“淡然无极”的理念,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维方式,作用于他用笔的心性,结体解构、建构法度,线质、线势的交合相生之理,把营气、贯气、行气的线条结合相生变化的方式,当出此理。就楷书创作来说。他师贴而不泥贴,师人技法更师神志。这是他书法守“道”之“易”变理念和思维方式的颖悟所得,这对书法家,尤其是青年习书者来说,是有启发作用的。
二是在章式上,由道学“气”之运行原理,沟通与儒家学“中庸”、’冲和”理念融会贯通合二为一,表现出文人书法的书卷气格调。尤其是其行书。守知白守黑,知雄守雌。以阴阳交合相生的理念,主导通篇与局部相互关系的营气,开气、发气、行气相应区别线条质地、结体界度、质感情绪,在不激不厉中用笔施墨,故而使作品显现出雅正而不粗野的文质彬彬气息。
三
四是以情制势的建构法度。孔子曰:“不得中行而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狂者有所不为也”。其为儒家观照文艺所倡导的“思美,止乎礼仪”,“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艺术格调。振坤作品,无论楷书、行书,经营的布置关系、线条情绪,气息格调等,均为求的线之节侓在跌宕变化中由静发动,动中守静。气息侓动之以风神,发之以研润,鼓之以枯劲,求之以韵雅,故气息流畅毫无闭塞之感,体现出文人雅士风度。作品尽管行草书有别,但在共性上均是体验为气质情正,结体灵变,行气跌宕,布势求正,所溢流气息在楷、行书中异曲同工,当可圈可点。
三
有人说,绘画写意作品方可表意,工笔非然;书法行草方可表意,楷书非然。余以为,此乃偏见。华夏艺术,均为表意性,心学而然。把握在“道法自然”。汉字的本体来自自然“象形”,其分解为形声、会意、指事、假设、转注,均是由字形而生发的心性情会的观念意识体验。故而,楷书亦当为表意为其根本。而书家的高下区别,皆在于书家对“道”之“易”变之理的体悟表现技能的区分而分高下。
分析振坤先生的楷、行书,乃至隶书,其意笔当是对易理的恪守,方具有了诗情雅韵的品质寓寄而给人所会体悟。这里解之如下:
其一、就其楷书与行书的关系看,振坤作品使其楷书与行书的关系,有着共性持守和个性变化两个范畴的层次关系。这种关系,是有两种书体体势区别性的变化节律不同而区别的。二者用笔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等变化,其共性是,二者均是守以阴阳相克相生关系,贯穿于“开合”大宗刚关系之中,均守以风骨神韵的统一性之中,表现出“澄怀观道”的意韵。而在个性上,楷书守以“中庸”“平衡”的正格、正律、正韵、端庄、肃穆、稳实。行书则是在楷书正之前体下。以正寓奇而为之,所把握的是势求多变的“正中寓奇”,“奇中守正”的意气作用于行书的营气候、发气疾、行气快的用笔方式方法的变化,其给人会晤与两种书体作品,正奇各有侧重,诗情音乐的节律感受矿朗放达,其与楷书的庄重肃穆韵情而别。
其二、气意理念会以情发诗意的节律。古来书画同源,说的是二者共同所守以“线”艺术本体而言,书法是有形的节律,音乐是无形的线条。由此看来,书法的节律要求比绘画的审美节律更直接些。从振坤作品看,其作品多为楷行书节律守以道家“清和”与儒家“中庸”、“经世为用”理义审美观,表于雅俗共赏风格。这是振坤由道学清和之气与儒学中庸之理,所作用于书法作品关系的书气、卷气、文人气三位一体的韵律诗情的感受成因。
其三、对于书法“线”艺术的文义体悟。上下五千年‘由汉字的衍生的书法线艺术,反映的是华夏民族的文化精神。书画同源,集中体现为线条艺术。宋人感喟。“初解绳时俗以浇”,即渭,解绳记事之时,就融进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性格、伦理道德和人格。上下五千年,笔墨呈线传承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怀沙.《中国北碑字帖》跋文)从这个意义上认识,华夏文化艺术的任何门类,都是“线’艺术的表现,包括建筑、园林、雕塑、音乐、舞蹈、体育、书画等,尽管门类不同,但其文化审美的本质是“同一”性的。而由汉字的为前提的中国书法的笔墨线条,非为单纯的材料意义,其本身就是作品的内容、审美品质。其为书法“线条”元素的第一要求。以此理观照振坤书法的线条,有着王羲之《兰亭序》的中峰守圆,《圣教序》侧峰见方的二者集合。有着智永的清和,柳公权的骨力,苏东坡的文气,赵孟頫的娟秀。这是他以线条为基础经营的体势线性韵律最基本元素,作用于他楷行书成因之一。
四、主体人格精神的形而上背后成因
石涛曰:“古之须眉不能生我之面目”,借笔墨写天地万物,而掏泳尔我;古之肺腑,我之发我肠腑。振坤之作,师王羲之书之根脉,降之唐宋历代名家一脉相承,但他师古而不泥古,就我兴意选择,成我之笔墨符号,这是他的成功的心慧之为。对其综合分析,其楷行书脉的承接显见有王羲之与智勇的中锋圆笔为主体主调的中轴,下行,则有欧、褚者、彦、柳体势相容,尚有苏米的意趣与赵孟頫的清净研雅气息。
从作品体裁内容反映看,他的小楷、中楷、多有唐宋诗词、歌赋、圣言、警句、佛道经义等传统文化的内容,多以楷行书体现。结体端正稳实、妍雅、字距、行距关系表意雅郑冲和,气息刚柔相济。其给欣赏者的体会是’文意与书风在不自觉中自然而然地感受。这就是人从欣赏的审美情感愉悦中达以哲理的思考与思辨的效应,从而起到了书法艺术的有孔孟儒学到程朱理学的“成人论’’”助教化””“格物致知”的书法对于社会人格精神教化意义的功能表现力彰显。
如果从文如其人的角度来看,振坤的书格,与其人格是相应对等的。业内对振坤先生人格的口碑是:他敦厚朴实、性情无华、温文而雅、少言寡语的平和性格的天性秉承与后天文化修养的人格品质。而其作品表现内容,也显现了他对传统民族文化的历史、哲学、美学、文字学等对于书法的意识浇铸的作用。再就是,其与他生活成长有关,他生活在嵩山,与嵩山地域文化及风尚习俗的侵淫有着本体的联系,即嵩山儒、释、道三教文化在古建筑的庙堂、宫殿、石刻、壁画等人文风俗的表现,对于他在人格修为沉淀中的作用也是必然的要素。
正是这一切成就了他以作人、作文、作书法的三位一体的文化营养,成为他抒发恬静而不见张扬,清净而不见粗野,严正而不见怪异的真情、正气、正意、正笔雅郑的文人书法风格,反映了他综合性元素的人格精神。
2018年11月3日完稿于郑州清河斋
(作者:文艺评论家
国家文物艺术品司法鉴定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