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话剧《爆玉米花》短评

(2012-06-10 01:08:29)
标签:

杂谈

    晚间又去看了学校话剧社的话剧《爆玉米花》,剧情不再赘述,在这里只是做一个普通观众的简单评论。

 

    先还是要不吝词汇的赞扬一下话剧社的全体同学和老师,非表演专业的学生每次都要奉献两三个小时长度的表演实属不易,如果不付出巨大的努力和精力是不会有这种成果的,这是我一直由衷佩服的特质,这也是一种包括我在内众多大学生所缺失的特质。

 

    然后转向这部话剧。说实话,总体看来是一个差强人意的结果。

 

    《爆玉米花》是一部彻头彻尾的美国话剧,从对话到环境,从人物到故事都是美国式的。单从话剧表演上来看,把这样一部剧引进来,表演给中国的大学生看却有些不合适。不能说其中许多重口味的话语和语意不能被中国学生所接受,但最起码是不适应的。虽然这部剧的编剧确实很棒,但是全剧英语的对话方式和语法语境总是让人不适。即使面对的是一群受过或者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这样一个观众群体,如果语言方式,行为方式不能做到本土化,也必然会使原剧的质量大打折扣。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是非常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可我还是认为仅仅是做到把报纸杂志的名称换成我们所熟悉的,而那些英语式的超长语句,美国式的啰哩啰唆还是照搬翻译过来了事的话,是远远不够的。

 

     如果做不到本土化,或者是现在还达不到这个水平,那还不如不引进,不表演,让观众全跑美国去看好了。

 

    再看这部剧本身,刨除文化差异,剧情还是相当不错的。编剧是一个对社会有深刻思考的人,虽然它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是一个美国人早已熟悉的社会环境,却是一个中国人还不太熟悉的社会环境(不过也可以看出中国的很多方面正在步美国后尘)。从这个角度看,这部剧也是不适合引进的,因为社会的发展程度不一样,认识也就不一样。

 

    这部剧对于人性,公众人物和普通百姓,个人与社会责任,公众与社会力量的探索相当给力,让我想起了英剧《黑镜子》的第一集。但是恐怕也只有编剧是上乘水平,全剧表演乏力,最起码翻译成中文后乏力。中国观众对于剧中的诸多价值观恐有不能接受之嫌。

 

    差强人意的结果是因为选取的剧目不合适。不是只要是发人深省的,讽刺性强的获得社会好评的剧都可以把它搬进来,取材立意固然重要,但是搬进来环境即已经不同,不考虑环境的变化是有危害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