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factor模型——更适合多维度建构的模型

标签:
mplus结构方程模型验证性因素分析信度教育 |
分类: 验证性因素分析 |
1. Bifactor模型概述
双因子模型(Bifactor Model)有很长的历史(Holzinger & Swineford, 1937),最近几年又重新恢复了生机(e.g., Chen, West, & Sousa, 2006; Gibbons et al. 2007; Reise et al. 2007; Yang et al. 2009)。
双因子模型的独特之处在于,不同内容领域的条目负荷于一个或多个组因子/群因子(group factor),同时允许所有条目负荷于一个一般因子(General Factor, GF)。此时,一般因子和组因子之间以及组因子之间彼此不相关(见图5- )。其实,可以将双因子模型视为相关特质-不相关方法(Correlated Trait- Uncorrelated Method, CTCU)的一个特例(Widaman, 1985),即只有一个特质(一般因子)和多个不相关方法因子(组因子/群因子)的特殊模型。
双因子模型与高阶因子模型(Higher-order Factor Models)具有嵌套关系,高阶因子模型嵌套于双因子模型(Yung et al, 1999)。与高阶因子模型相比,双因子模型在探讨组因子的作用时具有优势,可以通过组因子的负荷直接判断其作用大小,所有因子之间正交(不相关),也有利于探讨组因子对效标的独立预测作用 (Fang, West, & Sousa, 2006; Reise, Moore, & Haviland, 2010)。另外,Reise等(2007)指出双因子模型作为传统维度模型的补充,可以帮助解决维度选择问题:(a) 用于检验单维度模型拟合多维度数据时的失真;(b) 允许研究者实证检验形成分量表的可行性;(c) 作为个体差异非层级多维表达形式的替换形式。
近来,双因子模型被广泛用于解决行为科学等相关领域维度分析问题(e.g., Gibbons & Hedeker, 1992; Gibbons et al. 2007; Reise et al. 2007; Yang et al. 2009; Reise et al., 2011; Chen, West, & Sousa, 2006)。在健康研究领域,Reise等(2007)以16个条目的“医疗机构消费者评估问卷”(Consumer Assessment of Healthcare Providers and Systems, CAHPS)为例,比较了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模型以及双因子模型,结果发现双因子模型拟合数据明显优于传统结构模型。在异常行为领域,研究发现双因子模型拟合数据要显著优于传统结构模型(Toplak et al., 2009; Krueger, Markon, Patrick, Benning, & Kramer, 2007)。例如,Martel等(2010)的研究发现,在拟合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和对立违抗性障碍(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 ODD)共病数据时发现Bifactor模型比高阶和一阶模型拟合更优。在能力测验领域,Bifactor模型也早以引入(Gillmore et al., 1991; 曹亦薇, 顾秋艳, 2010)。例如,国内学者曹亦薇和顾秋艳(2010)在检验PISA式汉语阅读测验的潜结构时,比较了单因子、二因子和Bifactor模型,似然比检验结果发现Bifactor模型显著优于其他两个竞争模型,而且能更好的说明测验编制所依据的理论。
2 Bifactor模型表达式
http://s12/middle/7fb03f7dxc22e1e9bc3eb&690
Y向量代表指标,Λy为一般因子和领域因子负荷,η向量为领域和一般因子,ε向量为残差。
矩阵表达式:
Y = Λyη + ε
3 Bifactor模型示例
此处我们以DSM-IV定义的三因子结构为基础构建双因子模型,路径图见图2,Mplus语句呈现在表1中。
表1
|
与原DSM-IV三因子一阶模型相比,对应的双因子模型拟合数据显著改善,双因子模型用了14个自由度较少了近100个卡方单位,近似拟合指数也增加不少。仅从拟合指数的角度,可以得出双因子模型更拟合数据的结论。
各指标在一般因子和特殊因子上的负荷值呈现在路径图中。17个条目在一般因子上的负荷在0.43-0.68之间,在特殊因子上的负荷(绝对值)在0.08-0.49之间,多数在0.2-0.3之间。简单通过负荷值的大小可以推测17个条目主要测量同一个潜在因子。为了进一步验证这种推测,我们可以通过计算一般因子在
http://s13/middle/7fb03f7dxc22e235be7dc&690
图2 与king模型对应的bifactor模型(未显示测量误差)
表
Model |
S-Bχ2 |
df |
TLI |
CFI |
AIC |
BIC |
SRMR |
RMSEA(90% CI) |
Bifactor |
185.286 |
102 |
.947 |
.960 |
27641.66 |
27935.96 |
.037 |
.038(.029, .047) |
DSM-IV |
283.280 |
116 |
.907 |
.920 |
27748.04 |
27981.74 |
.045 |
051(.043, .058) |
*p
< 0.01。
Mplus学习机会http://blog.sina.com.cn/s/blog_7fb03f7d01012fx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