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米、毫米的认识》
(2019-06-26 10:01:13)分类: 教学设计及反思 |
1、在实际活动中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2、在实际测量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3、发展估算意思,提高估测能力。
教学重难点:体验1毫米、1分米的长度,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课件、铅笔卡片、尺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大家的记忆真好,那1米有多长啊?1厘米呢?
出示:老师的身高是158什么?也可以怎么说?为什么?
二、毫米的学习
18厘米多出3格。这可怎么办呀,测量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单位来帮忙?真棒,看来咱们班的同学知道的真不少,(板书:毫米)它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第一个新朋友,是一个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用字母mm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尺子上一小格就是1毫米。你们能用食指和拇指把它比划出来吗,一起试试看。(走一圈)哇,1毫米真的好短哦,比厘米短多了,接着在尺子上比划出2毫米、5毫米、10毫米。那毫米和厘米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来看看(播放,和学生一起数)。
现在能说说数学书封面上较短边的长度吗?
大家不但善于观察,还能积极思考,看看奥特曼又想考大家什么了:找一找生活中长度、宽度或是厚度大约是1毫米的物体。
我们班的同学都是生活的有心人。恭喜你们顺利通过第二关。加油!
三、分米的认识
第三关:估一估 、量一量铅笔有多长。
请大家拿出课前分发的纸条,先估一估上面的铅笔有多长,再测量一下,看谁估得最准确。
这支笔是10厘米,10 厘米还可以用另外一个长度单位表示,你们知道吗?非常正确,(板书分米)分米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第二个朋友,它是一个比毫米和厘米都要大,比米又要小的单位,用字母dm来表示。
你们能用手指把1分米的长度表示出来吗?(举给老师看),大约拇指到食指的长度,打手势跟尺子上的1分米比一比,谁的手势最接近1分米。那你们现在用你的小手找找身边1分米的朋友。
都很棒,只要你留心观察,你们就会发现身边其实藏着许多1分米的朋友。
现在请大家看大屏幕,这是一支米尺,仔细观察它的刻度,有100厘米,也就是有1米,现在我们一起来找找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
板书:1米=10分米,用字母表示:1m=10dm
恭喜你们顺利通过了第三关。
四、课堂小结:
五、巩固新知
同学们可真棒,又顺利通过了第四关。
第五关:比比谁的眼睛亮。(请用你们的大眼睛,迅速找出日记中弄错了的长度单位。)
六、课堂总结: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七、布置作业
课外实践活动:请同学们任选五样自己喜欢的物品,先估一估它的长度,再实际测量一下,并记录下来。
板书设计
1米=100厘米
1m=100cm
《 毫米、分米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米和厘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为学生已有一定的认识尺子刻度的能力和短距离的测量经验,本节课教学就重点考虑到如何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促进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毫米和分米,进入学习的角色中去。
本课中,我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在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中,借助视觉、触觉等各种感官的大量活动,感知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表象。教师只是起到组织者、点拨者的作用,从而真正做到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感受。课后让学生测量自己喜欢的物体长度,学生非常愿意去做,感到数学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其实数学就在身边。
3.重视学生估测能力的培养
估测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策略,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在本课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让估测活动贯穿于整个测量过程之中。在测量每一个物体的长度时,都是先估计,然后测量。学生在估测、实际测量比较、验证的过程中强化表象,从而逐步形成空间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