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采松果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2018-05-07 16:03:03)

采松果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2018.5.7

学习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51-52页。

学习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3、学习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算理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小棒、计数器

 教材分析:《采松果》一课的教学内容: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是在学生熟练掌握20以内加、减法以及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基础上安排的。教材内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另一部分是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这两部分内容呈现在同一情境图——“采松果”中,创设了一个充满童趣的生活场景,引发学生在读懂图意的基础上,发现其中的数学信息,并能利用这些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然后鼓励学生结合动手操作,积极主动地探究,通过经验类推、假设、“摆一摆、算一算”等多种方法,解决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计算。这样设计有助于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往往需要同时用加、减法来解决问题,这也有助于加强加减法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体会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在计算方法上,教材没有把算法灌输给学生,而是鼓励学生应用旧知识,自主解决新问题,发展学生的计算策略,提倡算法多样化。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同学们知道松鼠最喜欢吃什么吗?

松鼠最爱吃松果,今天松鼠妈妈带小松鼠去采松果。走,我们一起看看去!

2、揭示课题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一)理解图意,提出问题

请看主题图,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提什么数学问题呢?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和谐的交流气氛,可以打开学生的思路,使每个孩子都能畅所欲言。】

 

(二)探索加法的计算方法。

1、师:咱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要求松鼠妈妈和小松鼠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必须知道什么信息?怎样列算式?(25+4)为什么要用加法计算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把两部分合并起来求一共采几个松果,要用加法计算)

师:同学们真聪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是怎样算出结果的,暂时没有算出来的同学,可以借助手中的小棒、计算器等,也可以请求同桌帮忙。

(学生动手探究,互相讨论交流,教师巡视,适时参与引导。)

2、学生汇报自己的计算方法。

3、指名上台演示摆和拨的过程,且边演示边叙述。

4、小结:同学们真聪明!能够想出这么多的算法。

(设计意图:学生经历摆小棒和拨计数器的活动,不仅可以得到结果,还能体会到计算的步骤和方法。在整个小学阶段都应牢记的一点是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学生形成了这种认识后,才能在笔算学习中不出现大的偏差。体会到口算和笔算本质上的一致性,有利于渗透相同数位相加减的思想,便于进位和退位加减法的笔算教学。)

5、思考: 25+4= 29,那么4+25你知道等于多少吗?为什么呢?

(设计意图:渗透加法交换律。)

(三)类推探究减法的计算方法。

1、解决后面的问题。

2、汇报交流。

3、小结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经探索出加法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顺理成章地探索减法的计算方法,学生便很容易地把知识进行迁移类推,培养了学生初步的知识迁移能力。)

三、巩固深化,应用新知。

1、练一练第1题。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会解决吗?

 2、练一练第4题。看看谁做得既对又快。

3、拓展练习:练一练第5

四、课堂小结,激励评价。

1.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那么你觉得在计算时要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呢?

2.小结:在计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时,先把两位数先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再把两个一位数相加或相减,最后把所得的结果和整十数相加。

 

 

板书设计:

采松果

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       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几个松果?

              25+4=(个)              25-4=(个)

              5+4=9                       5-4=1  

              9+20=29                     1+20=21

 

 

 

 

 

教学反思:

《采松果》一课是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第五单元《加与减》中的第二课,主要学习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不进位不退位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课堂开始,我创设了“小松鼠与松鼠妈妈采松果”的情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发现数学信息、提出问题,通过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25+4”、“25-4”的算法,总结得出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不进位不退位算式的算理。

回顾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觉得自己做得较好的方面:

1、通过“采松果”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有关加减法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欲望,使学生都积极欲试,强化了学生的思维。

2、在学习算理时,通过学生动手摆一摆小棒、拨一拨计数器,明白个位与个位相加减,相同数位相加减的算理。学生由形象的摆小棒、拨计数器到抽象的总结出算理,便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较好地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本节课存在的不足之处:

1、学生用语言表达的机会不够,在课堂上应该多让学生动口表达算式的算理,才能启到巩固知识增强学生表达力的作用。

2、评价语言不够丰富。

3、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有待加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