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初步认识乘法意义

(2017-01-10 16:35:48)
分类: 教学设计及反思

儿童乐园——初步认识乘法意义


教学目标:

1、经历把相同数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的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体会用乘法算式表示连加算式的简便性。

2、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乘法算式。结合情境,知道算式中每个数的意义,能运用加法计算简单的乘法算式的结果。

教学重点:

能够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体会乘法与加法的联系,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能够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体会乘法与加法的联系,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到游乐园么?(喜欢)那我们今天一起到儿童乐园去看一看吧。

(板书:儿童乐园)

(二)探索新知

1、发现信息,提出问题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你们从图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1:有3条船,每条船上有3人。(信息说完整)

师:我找一个最认真听的同学再重复一遍。

学生复述。

2:有2张椅子,每张椅子上有3个人。

3:有4辆飞机,每辆飞机上有2个人。

4:有6节车厢,每节车厢里有4个人。

师:同学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发现了这么多数学信息,你们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自己独立列式解决问题,然后同桌交流一下,动手试一试吧。

师:已经完成的同学,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方法来解决你提出的问题呢?

学生汇报

1:有多少人划船?

2:有多少人乘坐飞机?

……

2、解决问题

师挑选题目板书(有多少人乘坐飞机)

师:你们会解决这个问题么?怎么列式呢?

12+2+2+2=8(人)

22+2=4(人),4+2=6(人),6+2=8(人)

师:我们一起看一下2+2+2+2=8(人)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加数相同的连加算式。

师:你们真是爱动脑筋的孩子!像2+2+2+2这样42相加的加法算式也可以用乘法算式来表示。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乘法。(板书:认识乘法)

3、读算式,认识名称

2×4=8(人)或4×2=8(人)

2×4读作244×2读作42

(学生跟读)

师:“×”这个符号同学们觉得应该叫做什么?(乘号)

24都是乘数,等号后面的8叫做积。(板书:各部分名称)

同桌互相说一说4×2=8(人)各部分的名称。

4、算式含义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乘法算式中24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吗?你们能结合图来说一说么?

1:2表示每架小飞机上有2个人,4表示有4架小飞机。

2:2表示相同的加数2,4表示有42相加。(板书:42相加)

师:谁能像他这样再说一说。

师:说得真好,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已经学习了加法,为什么还要学习乘法呢?

现在只有4架小飞机,我们分别用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来表示一下。

(出示课件:2+2+2+2=82×4=8

那如果有6架小飞机呢?(2+2+2+2+2+2=122×6=12

8架小飞机呢?(2+2+2+2+2+2+2+2=162×8=16

30架小飞机呢?用什么方法列式更简便?(乘法算式)

师:在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里,加数的个数比较多时用乘法比较简便。

5、巩固应用

师:我们再来看一看,有多少人坐火车呢?你们能列出加法算式,再列出乘法算式吗?动手算一算吧。

学生汇报

生:4+4+4+4+4+4=24(人);4×6=24(人)

师:谁能来说一说46分别表示什么呢?

14表示每辆小火车有4个人,6表示有6辆小火车。

24表示相同加数4,6表示有64相加。

(三)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那谁来说一说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呢?

1:把加数相同的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2:学会了乘法算式。

(四)巩固应用

师:说的真棒,我们一起来练练手,看看同学们学得怎么样?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书本19页,这些题目,你们都会做么?

学生动手练习,全班订正。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会数数、加法运算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属于乘法的初步认识,目的是让学生经历乘法运算出现的过程,理解乘法的意义,切身体会乘法运算的简便性。

这节课我创设了和学生生活相关的情境,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和知识水平,用儿童乐园的生活情境,从一开始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乘法的意义。整堂课的结构比较合理。在学生表述问题和回答问题中,能够较为正确的引导学生表述清楚并表述完整。

但是在整堂课过程中,由于教学目标不够明确,使得整堂课没有重点,其次没有把知识点讲解深入和透彻,造成一部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中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总结的时候,总结过于快速,没有让学生充分的思考。还有在于一些问题的设计上,欠缺层次性和有效性。再者,由于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较为容易分散,在一些激励学生的方法和语音上也仍有欠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3的乘法口诀
后一篇:6的乘法口诀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