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举办博雅文化论坛 刘鹏凯应邀主讲“心力管理”

分类: 我的讯息 |
http://s14/mw690/002kXZqZgy6FhPOzoktbd&690刘鹏凯应邀主讲“心力管理”" TITLE="南开大学举办博雅文化论坛
12月20日上午,第36期博雅企业文化论坛在天津南开大学商学院举办,论坛由南开大学企业文化研究中心秘书长、管理系博士王学秀主持,天津地区的部分企业家、MBA学生及南开大学有关教职人员等近50人参加了论坛。应《经营与管理》杂志社社长浦冬义先生约请,论坛邀请江苏黑松林粘合剂厂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刘鹏凯主讲“心力管理”。
根据会议议程,刘鹏凯从“我和黑松林”、“心力和心力管理”、“运用心力管理,打造三心工程”和“养育人心是企业发展不竭的动力”等四个部分别进行了讲授。与会人员对“心力管理”进行了积极的评价,并结合各自的实际和自己对企业文化理解进行了提问。会后,与会人员纷纷与刘鹏凯合影留念,并索要《心力管理》、《心力管理解读》等有关著作和《黑松林人》杂志,希望进一步对“心力管理”进行研究学习。
附:会议纪要
博雅企业文化论坛第36期:走进管理的“心”时代
主讲题目:走进管理的“心”时代
——“心力管理”与黑松林企业文化
主讲人:江苏黑松林粘合剂厂有限公司总经理 刘鹏凯先生
评讲人:《经营与管理》杂志社社长 浦冬义先生;
主持人:王学秀教授
记录人:经营与管理杂志社 刘佳
会议时间:2013年12月20日(周五)上午9:00-12:00
会议地点:南开大学商学院商学院大楼B1003
会议内容:
一、刘总发言:走进管理的“心”时代
(一)演讲大纲
第一部分 我和黑松林
第二部分 “心力”和“心力管理”
第三部分 运用“心力管理”,打造“三心工程”
第四部分 养育人心是企业发展不竭的动力
(二)刘总经典语录:
◆用心管理,管理到心
◆你的生活是我的,我的工作是你的
◆领导要带路而不是管死
◆两个梦想:1、不做500强,要做500年
◆大吃369,小吃天天有
(三)“心力管理”案例
◆注重细节
◆双周工资
◆弹性工作
二、互动环节:讲评人评点
(一)经营与管理杂志社 浦社长
(二)天津江苏商会 王健会长
1、刘总是有个人理想的企业家
2、细节成就了心力管理,对发展中的中小企业意义深远
3、刘总是具有代表性的“苏商”
(三)天津春兴科技有限公司姚建刚总经理
1、对企业的认识
2、对刘总的认识:从实践中走出来的企业家,有心有智慧的企业家,作家里的企业家,企业家里的作家。
3、对心力管理的认识:抓人心最长久,是治企业的根本。
问题1:经营人心是必要条件还是充要条件?是基础性条件,还要兼顾其他?
问题2:“心力管理”有什么限制性条件或者成本边际?
王教授评点:基于契约,基于规矩,基于方法,才能将“心力管理”落实。
(四)中国商业文化研究会道德建设委员会 蒋定坤会长
1、企业健康问题,企业从做大做强到做健康。
2、做企业是做系统,而不是做一点。心力管理是系统管理。
(五)天津医药集团 张平副总经理、总工程师
联想1:王守仁的心学,提倡知行合一
联想2:宗教,我心是佛,我佛是心
问题1:“心力管理”移植问题:民营企业可以学,国有企业可否复制?
问题2:大企业的困惑:如何减少传递衰减?
(六)国泰君安期货公司天津营业部王毅岗总经理
金融行业的不同特点:对员工的奖惩感觉不到,员工需要有一定的流动性,人员的“天花板效应”,晋升空间被堵,如何解决?
(七)天津财经大学
“心力管理”切合了中国的转型期。在刘总企业中,员工最关系什么问题?刘总最关系什么问题?
(八)华北勘查设计公司 王凡俊总经理
人本善?人本恶?“心力管理”以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为基础的价值共鸣,是文化管理的基础。
王教授:“心力管理”提倡平等,不是“中国式管理”。
(九)天津国资委副巡视员 苗绪法副局级巡视员
引起的共鸣很深入
(十)天津友信机电设备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曹总
黑松林实行了绩效管理了吗?
“心力管理”有企业家境界
(一)王学秀教授总结
1、中国的还是西方的
2、感性的还是理性的
3、契约的还是情感的
4、人治的还是法治的
(二)刘总总结
附:
博雅企业文化论坛第36期:走进管理的“心”时代
王学秀教授
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1b27a820101i65r.html
博雅企业文化论坛第36期邀请了江苏黑松林粘合剂厂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鹏凯先生主讲“走进管理的“心”时代——‘心力管理’与黑松林企业文化”。
江苏黑松林粘合剂厂有限公司系中国胶粘剂和胶粘带工业协会常务理事单位、全国胶粘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单位和上海粘接技术协会协作委员会副主任单位,系国内大型胶粘剂专业生产厂家,高新技术企业。目前与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合作,与几十家国内知名企业形成稳固的合作关系,参与制定9项国家标准,创造的“心力管理”模式在国内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生产的水基型系列胶粘剂被评为“江苏名牌产品”、“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知名品牌产品”,“黑松林”牌商标连续五届被评为“江苏省著名商标”。公司安全、消防、环保证照齐全,通过国家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确认、安全标准化审核和ISO9001/14000体系认证,主要产品通过了国家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公司系“全国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中国化工企业文化建设十佳示范单位”、“江苏省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示范企业”、“江苏省安全文化示范企业”、“江苏省环境标志先进单位”、“泰州市安全生产十佳单位”和“泰州市绿色等级企业”、“泰州市节能工作先进企业”等。关于黑松林公司的进一步信息,可参考http://www.heisonglin.com.cn。
作为近年来在国内享有盛誉的“心力管理”的创造者,刘鹏凯董事长以企业家的务实精神和理论家的敏锐思考,为博雅论坛嘉宾全面介绍了“心力管理”的精髓。
第一,心力管理为什么?刘鹏凯先生从“我和黑松林”谈起,描述了自己多年前弃政从商的经历,抱着“下了海就不带救生圈”的思想,他希望以自己的经验和能力做好一家公司。在管理中他发现,管理是管人的,但如果管理只管住了员工的身而管不了员工的心,“有人无心”是做不好事情的,失去了员工的群策群力,企业也无法长大和无法持续。基于此,他下决心和下功夫实施基于人心的管理。当然,这样的“心力管理”,不仅仅是对员工的思想教育和关怀,而更多是结合企业的管理过程和管理实践化进行的。如刘先生所说,企业最终要实现的是文化、品牌、市场和员工权益的共同进步。
第二,心力管理是什么?刘鹏凯先生引用宋代大儒欧阳修的名言:“完事以心为本,未有心至,而力不能至者”,进而认为,心力管理,就是人们在工作实践中依据自身的心思和能力、精神和体力、思想和才智,发自内心地做好某一件事的精神力量。如果将心力管理在实践中展开,包括这样一些方面:善用其心、自净其心、消除恶心、增加爱心、发出内心等等。心力管理所要达到的目标,就是“心之所及,力之所及”。
第三,心力管理怎样做?刘鹏凯先生认为,心力管理的核心,是实现“用心管理,管到心里”,即培养员工良好的心智模式,并注重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具体讲,心力管理的实现,要以“细节管理为手段,文化管理为归宿,和谐管理为灵魂”。基于此,刘先生详细解读了心力管理的三个层面:一是知心,因为心力管理的对象是人,所以知心是必须的,而实现知心有两个前提,首先是真诚,即发自内心、诚心诚意,其次是平等,即身份不同但态度平等。二是聚心,实现聚心从两个方面进行,首先通过双周工资制、收入五年翻一番、激励基金、员工关爱计划、弹性管理等实现“物质聚心”;其次是通过对员工的精神关爱实现“精神聚心”,黑松林公司在这一方面形成了“一到十”的精神聚心文化故事,比如,“一”就是“一顶头盔”——员工买了摩托车或电动车,公司就会给买一顶头盔,体现对员工身心健康的关爱。三是塑心,刘先生认为,塑心即“以文化人”,黑松林在这方面使用的方法有:示范法、纠错法、灌输法、自净法和养成法等。
由于本人对刘先生“心力管理”的精髓尚未吃透,加上时间匆忙,所以只能根据刘先生的介绍先整理这些。刘鹏凯先生对于心力管理的具体阐释,可参考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心力管理》,此书因为畅销已于2012年再版。
按照博雅论坛的惯例,与会嘉宾围绕刘鹏凯先生的心力管理展开了充分的研讨。综其要者分述如下:
1. 刘鹏凯先生是一位有远大理想的企业家,他做企业的目的,已经不仅仅停留在挣钱和简单地创造物质财富的层面,而是在企业财务价值增长的同时,有个人更高的精神追求,即探索最适合当前中国企业和中国员工特点的管理思想与方法。他提出的“不做五百强,要做五百年”的想法,体现了为企业持续发展探索最佳道路的追求。
2. 心力管理,其实抓住了管理的实质,因为“人心最长久”。在管理中,经营人心是必须的,而经营人心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简单的思想教育和关爱,更与企业的管理实践结合在一起。比如,有嘉宾认为,“细节管理成就了心力管理”,这样的方法对许多成长中的中小企业很有用处。
3. 心力管理解决了一个许多企业在文化建设中“落地”的问题。有嘉宾认为,一些企业的文化建设之所以难以“落地”,其根本的问题是,这些文化大部分不是源于企业自身实践的。而黑松林的心力管理,在较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因为心力管理的许多内容源于刘先生在经营管理中的思考和对企业管理的深度观察,而其实践过程又能够反证这些思考的对错与否。基于此,我倒是认为,心力管理的“落地”,实际上是“求真”的结果。也就是说,如果一家企业的领导者是真心想做企业文化建设,那么“落地”的问题就不再是一个问题了。
4. 心力管理的核心,是铸就健康的企业,而健康企业的建设是一个系统而不是一个部分。通过心力管理建设健康企业,从企业与员工的关系开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启动点。
5. 关于心力管理“经营人心”的边界问题。有嘉宾认为,心力管理的核心是通过“知心、聚心和塑心”来强化员工和企业之间的关系进而实现企业管理的科学化与人性化。那么,其中一个显著的问题是,企业不是一家慈善机构,企业也不是一座学校,怎样在保持劳资关系分野、保证企业持续盈利与成长的、以及制度约束和契约责任前提下实施心力管理,是一个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基于这位嘉宾的发言,我提出了“契约、规则和方法”三个方面,也就是说,心力管理并不是脱离企业的制度和规则的,心力管理之所以不同于其他一些简单的思想教育而能够起到“管理”的作用,恰恰是刘鹏凯先生将思想的启迪、情感的关怀和规则的激励与约束融合在了一起。
6. 心力管理理论和实践都很有价值,而如何考虑心力管理在本企业的传承和其他企业的复制,是一个十分值得关注的问题。有嘉宾认为,心力管理源于刘先生本人的智慧和创造性,而要做“五百年”的企业,刘鹏凯第二、第三们,能否全面学习和复制刘先生的心力管理模式?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同样,作为一家五六十人的企业,刘先生的管理能力和范围可以全覆盖。如果是一家五百人、五千人的企业,心力管理可否在管理链条上的各级管理者中复制?其实我认为,上述问题也可以看作一个问题,就是心力管理是否只能由刘鹏凯先生来做,换了别人能否学到他的精髓和方法?心力管理有没有一套像管理工具那样的模板可以学习和套用?还有,在层层叠叠的大公司,心力管理如何通过制度化的、程序化的方法促使各级管理者都能够学习和使用?
当然,大家讨论与思考这些问题,是受刘先生的启发和鼓励。而对一种管理思想的刨根问底儿,是为了更深入地思考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心力管理能否学习?能否复制?是否具有普遍意义甚至普适价值?因为心力管理往这些方面的深入发展,既是刘先生的功德,也是所有管理者和管理学者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