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年的重量
原创:红袖
倘然将人生截成一段段,依“人生七十古来稀”来概量,十五年算是其间的一大截,更何况是生命中的锦绣十五年。
河北昌黎三中,一个称不起较大的校园,却承载过我——一个异乡女子人生几许梦想、几许追求、几许耕耘、几许收获、几许憾然……承载了我曾经十五的青春华年。
人皆云“往事如风”,然我挥之不去的却正是那历历的风里岁月、水中光景,正是它们蜂拥幻化而成我今宵灯下已改的颜容和沉重多情地笔耕。
二十一岁,时值生命的勃发时节,我怀带一颗满志的心,莅临昌黎城南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建的初级中学——第三中学。
回眸岁月年轮,热情如雨,挥洒到极至,纯然一初出茅庐之辈对事业地虔诚、对工作地痴狂、对学子地至爱……然起飞时的昌黎三中并非一切尽如人愿,一如断翅之雏鹰——“难于上青天。”
受国家指令性计划地配置,学校之生源皆昌黎城关二、三流;改革开放的初年曾刮起一阵“一刀切”的“学历风”,三中不例其外地组建起所谓的知识分子领导集团,然他们对学校的管理则显得软弱而苍白,那时的三中教学秩序一片混然,万般无奈被迫采用分快慢班的对策以治其本。
学校的勤工俭学更是不堪一提,休言利润,直至一九八八年,学校拖欠银行的贷款达七万元之多,其惨状目不忍睹、耳不忍闻,谁若于那时不合时宜地奢谈待遇与福利,简直是新天方夜谭。
当时年少轻狂的我,依故满脑浮想、满心诗情、满身画意……多渴望在近似天鹅绒般的三中校园育哺至鲜至妍的花朵;造塑至纯至圣的心灵;泼墨至新至美的诗画……然岁月蹉跎、物换星移,就整体而论,收获甚微;就个人而言,怅惘满怀!不知如何兑现学子时代做“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美好与痴想!“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倒常萦绕于脑海,足可见当年的我落寞、萧然到了极点!每每见他人泰然的神情,我便怀疑自己是否属于年轻有惑的一群?“杞人忧天”的一个?然就是从那时起,我切切实实大彻了一个如今已被实践所证实的真理:现今之中国亟需造就、培养一批改革创新、锐意进取之高素质管理人才;中国之教育应推向市场、打破垄断、于平等之基础上展开竞争!
一九八八年,堪称昌黎三中历史之转折年。抑或感应了我的心灵,抑或对三中命运的关心,抑或应了新时代的召唤,地方政府对三中领导班子进行了全新地调整,当时的三中人对新一届领导众目以待,疑惑而又期望。
张晓明,一个来自部队的转业干部;初次接触给人以害羞之色、中等身材、着装朴素、颇具雷厉风行之精神;言行时时透着开拓进取、锐意改革;于三中校坛叱咤十年的风云人物。其人治校十年,震惊四野、响彻周遭,竟也落入历史之俗套,招致他人之妒量,犹如“孙庞斗志”,当庞涓斗孙膑不过时,便采取一种断其足之绝策,实乃我中华之悲剧,可悲!可叹!可愤!可慨!
新校座走马上任不多时,难知采用了何种良方妙策,竟使奄奄一息的三中工厂有了转机,走向了复活、健康之路,从此,三中勤工俭学大腿之动脉不再淌血……
以后的十年里,初、高中教学开创了三中地辉煌;三中教职员工的生活展现了以往连梦都未敢做过的境界:绝大多数教师于一九九五年住上了一百多平米的宿舍楼;渐次为每一教职员工增加月岗位津贴:三十元、四十五元、六十元、九十元、一百三十五元;秦皇岛地区大凡条件上乘之家庭,皆慕名前来将子女送到昌黎三中就读。那时,我们身为一名普通的教员深感无尚的光荣,那是三中的荣耀、三中的自豪、三中的骄傲!
尾随张校长苦干十年,只觉心中有一种无以言表地欣慰、全身有一股用之不竭的气力。
张校长乃三中的一面旗帜,他以其人格之魅力统治三中十个春秋,他的点点滴滴融汇于三中集体之汪洋中;他爱民敬民,他似乎早就晓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之道理;与他交谈,直言不讳,无须假饰;他不懂教学,却是首流的管理人才,他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他能组建起昌黎三中一流的班主任队伍、教师队伍。于他手下只须将工作做得尽善尽美,无须想其它,似乎三中的每一教职员工都为少做些许工作或做不完美工作而惭愧、而自责、而惶恐。“士为知己者死”,自视此乃绝非一个领导人对群众施之于外压的结果,而是群众对一高素质管理者的唯一所能的酬报。我就是于这般紧迫而又惬意的环境里度过了人生最宝贵的十年,自觉实现了学子时代的梦想、教学生涯地求索、生命价值地厚重!其间始终挑战教学之风口、搏击学堂之浪尖。反顾那段教育教学之路,就集体而言,乃一段由灰白至紫红、由绝望至希望、由无获至丰获之路;就个人而语,是一段永远难知疲倦、开拓进取的奋斗之程。当有人善意地称我“工作狂”、“事业狂”之时,我总是付之于淡淡地一笑:“任人去说吧,只要心理平衡即可。”
担当初三政治课教学之时,每每中考临近,我总是以无限地感召力,“蛊惑”学子们早六点五十至七点二十之间温习政治科功课,作为一名普通教师的我则总是先于学子到校,殊不知那是毫无酬劳的付出,然我付出得却是那么心甘、那么情愿、那么痴狂,内心深处唯一孜孜以求地乃昌黎三中尽早之腾飞——一种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时时在召唤着我,而我又用其召唤我至爱的学子!于今狂出此言,恐有人贻笑我幼稚、天真如故,然爱我所爱、做我所做终将无怨无悔!一九九二年在张晓明校长的英明决策下,我、张小光、韩东芬、肖玉茹、苗艳红、薛美珍、郭淑芝、贾鹏海、肖金华等人开创了昌黎三中史无前例地辉煌,中考成绩名列全地区之榜首!此后的岁月里,年年令兄弟学校羡妒而望“洋”兴叹!
听命于上级地安排,昌黎三中于一九九三年改办成完全中学,也即言三中的高中部始办于一九九三年。
起初,我们对高中的未来未报太多地奢望,缘于其生源实属全地区之末流。身为班主任的我,曾对班内六十多名学子作过详尽地调查:
其中近六分之四之人属于迫于无奈来校消磨光阴(实则家长恐其放浪社会走向歧途而由学校暂管),其余六分之二则属各科成绩失衡而总成绩稍好些许的,假使依当时社会之形势,他们完全有可能晋升职业中专,然缘于他们之家长大多处于社会最底层——无权、无钱、无文化,他们被迫无奈、迈着不情愿的步伐、带着迷茫而疑惑的目光来到昌黎三中——一所以往从无高中历史的学校。
我深怀胆怯而沮丧的心境接收了这个诸方面皆差的班集体(想必其他教师皆如此)。就这样,我依故幼稚的心头时时默念着汪国真的诗句: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于我的“蛊惑”下,未来的日子,它竟成了全体学子共同的心声,好吧,那就让我们师生一同奋斗,再齐声高歌一曲岳飞的《满江红》: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抑或缘于我的现代意识,抑或我对工作地激情、对事业地执著(几乎每早我都陪学子早于学校规定作息时间二十分钟即七点到校攻读)、对学子的至爱感动了上苍,我们那个独一无二的高中班集体竟然蒸蒸日上,于全体师生地辛勤耕耘下,三年全部通过省组织的会考,全国高考成绩也令他人刮目相看,赢得社会各界之好评!随后的几年中,生源一年胜过一年,发展成迄今为止每年级四轨的规模高中。
昌黎三中的高中发展起来了,加之原就辉煌的初中,它再也不是断翅的雏鹰,而是一只翱翔于云天的雄鹰!
我们饱享成功的喜悦,越干越心胜,一心想超越其它同类学校,张晓明校长更是急不可耐,实施了一个初、高中接轨的新举措——初中生毕业之后学校本着自愿互利的原则先于中考从本校招收一高中班,自视此乃教育走向市场之英策——-符合历史的发展规律。然此举刚刚付诸实施,竟然掀起轩然大波,激怒了县、市领导以及有关人士。上面三令五申要我们遣散此班,说是违反了教育规律,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固执而又好胜的三中人又岂能善罢甘休!当时身为此班班主任的我始终对上级的“指示”不可思议,更难理喻那些联名上告三中的人(包括原一中校长),有谁不懂“蚍蜉撼树谈何易”的道理,我们绝无奢望与一中攀比,全天下之人谁不晓得人家乃站在楼顶往上跳,而我们则是站在楼底向高跃,这本是一种不公平地竞争,我们深知即使采用“田忌赛马”之对策也比它不过,在此,我倒要贻笑那些只靠生源过活而又“杞人忧天”之人了。
中国有句古训:“识时务者为俊杰”。抑或张校长与我们对此言理解得不够透彻,抑或根本未把它视为真理,抑或我们对政界的无知以及张校长一向的固执自信,结果招致了一出莫大悲剧地上演——张校长地被迫调离;捞取政治资本的机会主义者地乘虚而入;恶奴型小人地乘机报复。上升中的昌黎三中从此下滑,张晓明以及尾随其苦战之人的历史结束!
于原有基础之上,我、李长民、马焕义、张秀芹、张文明、赵俊红、孙肖歧、胡奇华、杨秋香等人于一九九九年开创了三中高考的最辉煌,然有些确属蒋介石之人,硬是强权他人的劳动硕果,为个人捞取政治资本(殊不知,不劳而获的果实是带刺而棘手的)。
每每想起这些,常常遣人痛心疾首而又万般无奈!深谙世情地炎凉和世态地变迁,常令人想起余秋雨先生的《一个王朝的背影》——对一个历史朝代画上句号的总是那些文人。如康熙那般的一代明君尚且对前代的一些文人无计可施,更何况那些素质较差因心理不平而对尾随前任校长之人实施打击报复的所谓“领导者”?
我曾为三中的命运忧心忡忡,我曾如盼朱镕基总理一般企盼过新一届三中领导人(不可思议,张校长走后,三中竟长达半年之久无校长,却不知是否上级之过失),我曾于新学期的班工作计划中激情的写道:“三中兴亡,匹夫有责。”然而……不久……我患了一场大病——身心交瘁;我的精神支撑彻底崩塌,我的心绪坏到了极点——一种从未有过的悲哀!
眼见昌黎三中一天天萎缩,常想起有人说过的一句不科学之言:“或许是学校门口的影壁破坏了三中的风水。”当然我不会去相信那些无稽之谈,但我切切实实感受到了权力的力量——有人可用之造福于民,有人可用之整治于人;有人可用来建设一个新世界,有人可用来捣毁一个新世界!从此我再未振作起来……
世间自有公道,“我劝天公重抖擞”。抑或上层领导不愿担当人为毁掉三中的罪名,抑或有些人自感“镀完了金”,于新千年五月,上层及时为三中委派了新校长——原一中领导赵丽娜,彼时彼刻,昌黎三中绝大多数人欢欣鼓舞,盼她能给三中带来福分、带来吉祥、再创辉煌!只有为数不多的以己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小人显得惶恐而萎靡!
我与新校长仅两个月之缘,应一九九九年的形势所迫、心愿所想,新千年暑期我已调离了三中,却不知是后半生的幸抑或不幸?憾抑或无憾?每每想起这些,心头总觉有一种难言的滋味!
别了,三中的友人,我万分庆幸曾与你们同台,共同扮演了耕耘者的角色,感谢你们于我十五年的成长中对我的关爱与帮助,于这夜阑更深的时刻,我对你们由衷地祝福跃然纸上:
好人一生平安!
别了,河北昌黎三中,一个倾注我十五年心血的地方,一个承载过我十五年重量的地方,来日无论我走向何方,心境何如,我都将永远为你祝祷:
雪地里含新蕊,风雨中吐芬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