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房养老”骗局频现,钱没赚到,房子没了……
标签:
财经房产金融理财时评文化 |
2017年8月份,多名老人向媒体记者爆料,他们遭遇了以理财为名的“房诈”骗局。据悉,多名社会人员向有房产的老人推荐“以房养老”的理财产品,建议老人将房子抵押后向贷款公司借款理财,并在老人不知情的情况下签订“委托书”,随后多方配合,私自将老人名下的房产以低价卖掉获利,甚至有价值690万元的房产以1000元的价格卖掉。
从报道中来看,北京就有超过30户家庭陷入此类骗局,而以房养老骗局还是通过“合法”手段进行,签订委托书,通过公证处公证,就算现在骗子被抓,但房子是通过“合法”手段被卖,老人也很难要回房子。“以房养老”骗局甚至让老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而法律却对此无可奈何,这伤害的不仅是这些受骗的老年人。
骗子设“以房养老”的骗局,显然是从以房养老政策中找到的“灵感”。在我国老年人口达到2亿多人,已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当下,很多不法分子将黑手伸向了老年人。老年人缺乏法律意识,这给了骗子更多的“受害人资源”。
在现代社会,房子是多数普通家庭的主要资产,也是安放家庭的场所。骗子通过“合法”的手段将老人的房子骗走,被骗的老人甚至无法通过维权来要回自己的房子。这暴露出多重问题,例如,如何保护好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公证处等是否尽到了自身的公证责任。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不法分子也升级了犯罪手段,再次考验了法律的严谨性。“以房养老”骗局就暴露了法律防火墙出现的漏洞,惩治犯罪的手段也要与时俱进,亟待相关部门打好“法律补丁”,补牢存在的法律漏洞。老年人与陌生人签订房产过户的委托合同,涉及财产金额大,公证处更应该谨慎从事,不能只是教条地按照规定自认为尽到告知义务就行了,公证处也有责任甄别签字是否是老年人的真实意愿。而对于老年人有可能陷入骗局的情形,公证处更应该报警处理,让公安介入调查,避免老年人陷入到骗局中。
不能任由“以房养老”骗局横行,亟待保护好公民的合法财产不被“合法打劫”、“合法诈骗”。具体而言,一方面要加强老年人的法律风险意识,让老年人更懂得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一方面公安、公证处、法院等相关部门之间要能加强互动与合作,共同织就保护老年人权益的防护网。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老龄化社会、法治社会的底线保障。
另外,针对老年人群体被骗案例多发的状况,建议广大老年朋友增强风险防范意识,特别是在签订抵押借款合同、处分本人所有的房产时应审慎行使民事权利,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将防骗“关口”前移,日常勿轻信投资高额回报的诱惑,不要有“天上掉馅饼”的贪便宜心理。遇事应多与家人、子女协商,必要时咨询专业人士,经多方论证后再谨慎作出投资理财决定。
二是正确分析投资理财的后果,重视签字的效力,认真阅读合同或协议文本,充分、清晰地理解条款内容,准确预判不能到期还款的法律后果,万万不可草率落笔。
三是要有风险意识,特别是在决策环节,如果投资公司要求老年人用一套房屋作抵押借款投资,却不办理符合法律规定的抵押登记,而是要求办理委托代理售房的公证,那么就一定要提高警惕。
四是及时维权。老年人陷入“以房养老”等骗局后,要沉稳应对,灵活运用协商调解、行政、诉讼等途径合理主张诉求,避免受骗后一时冲动而造成其他损失。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