轶事典故:画梅乞米

标签:
杂谈 |
分类: 古文今译 |
清代朱耷遁入空门后,所画鱼鸟均“白眼向人”。“扬州八怪”中的画梅高手李方膺,曾为官一方,因灾年为民私开粮仓放赈而获罪朝廷被免官归家。曾自题《冰花雪蕊图轴》:“十日厨烟断未炊,古梅几笔便舒眉。冰花雪蕊家常饭,满肚春风总不饥。”一身傲骨,两袖清风,跃然纸上。
http://s6/mw690/7f925459g053262bcfb75&690
海燕的原微博:旧家邻居短信,说我家小院腊梅开了,很香。想起句诗:平章宅里一树花
,临到开时不在家——人生小缺憾事,此为一也。小时我写蜡梅,虫字旁,以为花朵黄润如蜡故,老师说不对,是腊月之腊。我家腊梅是罄口梅,邻居有冬日咳嗽的,摘花苞代茶饮,据说有效。他家是白梅,拙密如金农画,煮粥吃,滋味难忘。
诗书画俱绝的汪士慎,一生最爱梅花,他画的墨梅都钤有“画梅乞米”印。其笔下梅花,以密蕊繁枝见称,偶画疏枝,不论繁简,都有空裹疏香、风雪山林之趣。即便是54岁时他左眼病盲后,仍能画梅,刻印曰:“左盲生”、“尚留一目看梅花”。
历代文人墨客以梅为师,还刻过不少与梅花有关的印章。如齐白石刻有“梅花草堂”;一代巨擘吴昌硕二次刊有“梅花钓徒”印,又有“梅花手段”朱白文各一印;海派花鸟画家诸乐三刻有“梅花小寿一千年”、“画梅乞米”;精于山水、人物、花鸟的闵贞常用印为“画梅乞米”、“梅花道场”,极富生活气息;陈鸿寿刻有“问梅消息”、“绕屋梅花三十树”二印,对梅花有着特殊的感情。
我本俗人,近年附庸风雅,开始喜欢收藏与梅花有关的物品。藏品中最欣赏的是清朱方霭在梅花图上的题诗:“画梅须高人,非人梅则俗;会稽煮石农,妙笔绘寒玉。”言简意赅,清气袭人,达到了脱尽豪华见纯情的境界。
而最开心的事,则是近日在地摊上淘到的一方白石朱印。印面为圆朱文的“画梅乞米”,章四面是薄意雕的岁寒三友,独具匠心,清雅悦目,且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索价不高,即收囊中。从边款上可知此印是甲子年(1984)“求秋堂”主人所刻的,仿照治印大师吴让之曾刻过的一方“画梅乞米”闲章。虽说从构图布局、字体风格上来看颇为相近,但毕竟功力学识都略逊一筹,与原作一比,就可以明显感到刀法、线条僵硬呆板,尤其是那个“梅”字更是相去甚远,缺乏大师那灵动秀逸、俊丽和平的气格。
古人云:一方好的闲章,抵得上良田百亩。印章是古人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印上有禅机,印上有深意,印上有雅趣,印上有文化。闲暇时把玩一下老印旧章,熏些远古的冷香医我的俗根,受用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