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数图形的学问》教学反思

(2019-05-22 10:51:13)

数学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目标中明确指出:要让学生经历探索给定事物中隐含的规律,使学生的数学思考有条理,并具有一定的归纳能力。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图形的学问”一课中,怎样数图形的个数就能做到不重不漏,全部数出来呢?其实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分类数。这节课我通过让学生亲自数一数的活动,经历从简单到复杂图形计数方法的过程,体验到数线段的不同方法,从中感受按照一定方法计数图形的优点,培养了学生认真观察、有序思考和学会归纳总结的思维品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通过这节课,我有以下体会:

 

    一、目标定位要准确,注重计数图形与归纳方法相结合。

 

    “数图形的学问”一课,教材编排相对简单,仅限于数线段。这种简单的图形计数隐含了一个背景知识“简单的排列组合问题”这一知识点,四年级除了个别学习奥数的学生知道以外,大部分学生并不了解。因此,在设定目标的时候注重图形的计数与方法的归纳。

 

    二、引入设计要简洁有效,解决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的现实原型的问题。

 

    新课程理念强调从现实情境中引出数学概念,让学生经历数学抽象的过程,从中感受数学的现实背景,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是而数图形在现实生活中的原型之一就是“有多少种不同的路线?”“单程有几种不同的车票”,以前老师为了更体现数图形数生活的联系,就设计了学生熟知的有几种不同的汽车票的情境,而现实生活是汽车票一般都是“一元通”不管到哪个站都是一元钱或两元钱。所以我设计了“单向的火车票有几种”的情境,因为现实生活中,火车票一般不会是一个价格坐到任何地点。      

 

 三、认知起点要把握准确,把学生已有的经验与数学的认知紧密结合。

 

    整节课围绕“你是怎样数的?”和“你是怎么算的?”这一中心问题展开教学。有序地数图形大部分学生都会,因此我在上课开始时就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数出线段的条数,当学生说出数线段的两种不同方法后,就引导学生总结出数线段的方法,并立刻加以运用。学生经历由利用已有经验去“数”,到运用自己总结的方法去“算”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四、教师角色定位要准确,做到学生的主动探索与教师的有效引导相结合。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老师,自然就喜欢老师的课堂。上课老师很强的亲和力,自然就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同样我也充分的相信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学生探索过程中,适时地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建构数线段的方法,从课堂氛围看学生的学习是积极的、主动的,说明了教师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