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莫比乌斯带》听后感
(2015-04-16 11:10:05)
标签:
育儿教育 |
听过《神奇的莫比乌斯带》这节课后,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感觉,就是老师必须把新课标的理念从内在的心理接受外化为教学行动,让学生感受到上数学课是快乐的,学习数学是有用的。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独特的语言系统,数学也不例外,从某种角度讲,对数学语言的掌握情况和应用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对数学学科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因而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也是数学课凸显“趣味性”与“数学味”的重要方面。《课标》倡导数学交流,有效的数学交流必须体现数学的内容、数学的语言和数学的表达方式。让表达富有“趣味性”和“数学味”才能充分地吸引孩子,并有效的训练学生的表达方式。教学中要不断地引导帮助学生将他的表达向更简洁、更科学、更符号化的方向发展:姚老师上课之前设计了一个变魔术的活动很好的体现了以上这点。
在本节课中姚老师为学生提供机会,引导学生深度参与数学活动。学生在猜想验证的互动实践过程中有困惑、有遗憾、有惊喜、有自豪。他们有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想法,分享他人的喜悦。课后闲聊,孩子们说喜欢这样的数学学习活动,有的同学认为这样的课够味,有的同学扼腕叹息,“我怎么就不小心剪断了呢?”有的同学说:“还没上够呢就下课了。”很明显,同学们都深入地参与了这次学习活动。从整节课来看,姚老师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在“动手做”中深切地感受到了莫比乌斯带的无穷魅力,激发了强烈的好奇心和创造欲望。在动手探寻莫比乌斯带的奇妙特点时,坚持让学生先想一想,猜一猜,剪完以后再想一想:为什么会是这样的?这样,就不只是让学生动手做,还要学生动脑想,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大胆猜测,小心求证”的意识以及勤于反思的习惯。
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过程是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姚老师巧妙了运用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问题呈现以后,不是急于让学生讨论,而是在学生积极思考下的合作交流,我们发现,在小组学习中学生间能彼此启发,使很多孩子突然迸发出灵感,对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经验基础引发学生反思进行经验的迁移,促进智慧生成,蹦出智慧的火花。
在上这节课时,姚老师整个身心都融入了课堂里,和学生一起好奇,一起探索,自己也觉得身心愉悦。但有一点我现在还迷惑,就是莫比乌斯带它明明是个圈,可为什么要叫它莫比乌斯带呢,我觉得叫莫比乌斯圈更确切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