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莘老师“学习共同体”之我见(转)
(2019-05-22 16:14:08)
一、翻转课堂,建构“学习共同体”
在开课之前,林莘老师为我们介绍她们学校——福州市教育学院四附小令人耳目一新的翻转课堂新模式——构建“学习共同体”。
在林莘老师的课堂上,我们看到一些与往日不同的场景。课桌摆放不再是面对讲台整齐排列,而是被摆放成U字形。教师的中心不再是黑板、多媒体投影,而是在U形通道上、课桌间。来回穿梭的教师,就像孩子们的朋友,给每一个学生“等距离”的爱。十多位现场的教师作为课堂观察员被邀请坐到孩子们中间,以便近距离观察课堂。林莘老师先向大家介绍了课堂的理念和模式。她说这样摆放课桌,实践的是日本著名教育家佐藤学教授的“学习共同体”模式。由于孩子们是第一次进入这样的课堂,林莘老师又明确告诉孩子们课堂上的规则,规则其实很简单,包括小声讨论,不影响第三人;组员是学习共同体,互求互助,共同完成每次思考和回答,并且,林老师向孩子们着重强调了“倾听”和“互助”的重要性。课堂就在我们的好奇和期待中开始了。
课堂上,我们看到了一些神奇的现象:课堂不再是“小眼灿灿,小脸通红,小手直举,小嘴滔滔”,而是同桌之间两两互动,像说悄悄话一样轻声讨论。在安静的课堂中,学生的思考在真实地生发,学生在真实地生长!学生回答问题不是“孤身奋战”,而是两两起立,一个回答,另一补充。这样的氛围,再胆怯的同学,也能在同伴的带动、陪伴下,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老师不再“喋喋不休”地说个不停,而是经常说“与同伴交流一下,看一看还有没有其他想法?”“注意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能不能给你带来启发?”“不懂的同学不要总是一个人思考,可以问问你的学习伙伴”等柔软而富有启发的话语。老师真正成为了学生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课堂呈现出的是相互倾听、细声讨论的“润泽”的学习氛围!。孩子们真正能体会到学习和思考的快乐、成就,还有家一样的温暖,这里的每一个孩子都是安全的,他们不担心说错了什么,更不会害怕老师的批评和同学们的嘲笑。每一个孩子都兴致勃勃,他们轻声地互相询问、交流,思想的火花一次又一次碰撞出璀璨之光……我不禁感叹:这是一位多么优秀的老师啊!我不得不为林老师的广博与睿智而深深叹服!
我忽然想到一个一直都困扰着我们老师的问题:为什么随着年级的升高,孩子们在课堂上越来越不爱发言了。我们总把原因归结为:孩子年龄大了,成熟了,他们不愿意表现了。事实上,这些孩子一旦脱离课堂与同学玩耍时,他们又是那么喜欢讲话,那么愿意表现自己。
二、“大道至简”,强调“慢”艺术
课后,林莘老师还做了关于“学习共同体”的专题讲座,她让我们更认识到这是一场“静悄悄的课堂革命”。她告诉我们,在这样一个什么事都是以“速度”追求“高效”的时代,“学习共同体”却偏偏主张“放慢脚步”。她强调语文教学应该是一种“慢”的艺术[2]。认为“教育往往要在缓慢的过程中才能沉淀下一些有用的东西”[3]。她说在自己的课堂上,她总是设置一个主题,完成一个目标,想办法充分调动每个孩子参与的积极性,尽量让每个孩子都上台发表自己观点,她反复强调教育是“慢”的艺术,强调教育需要经历先慢后快的过程。林莘老师还跟我们分享了在她们“学习共同体”的课堂上观察员老师和家长曾记下的几个感人的场景。
场景一
当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让孩子们讨论的时候,一个学习能力强的孩子在说了自己的想法后,微笑地对身边学习能力相对弱的孩子说:“这是我的想法,那你的呢?”当学习力较弱的孩子分享了自己的想法之后,也说出了同样的话。眼神专注,话语轻柔,氛围美好如画——不是“我来教你”的高姿态,而是“与你分享”的同行者;不是“对不起,我不行”的怯弱,而是“我也来试一把”的勇敢。(吴晓玲老师)
场景二
场景三
每次提问,儿子反应慢,老师都会等,一旦他回答,全班同学都会热烈鼓掌;每次掉队,同学都会及时提醒他;每次课间,同学都会像呵护小Baby一样陪伴他。(方凌寒妈妈)
多么动人的场面,多么有艺术魅力的教学啊!真佩服这样的教育先行者,“改革”需要的极大的智慧、勇气。这样的课堂也真的是称得上“改革”,因为,它触及到了课堂教学的最根本。教育就是一场心灵的对话。正如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放慢脚步,亲密合作,精彩也将无法预约。
三、弘扬“容爱精神”,“尊重儿童生命”
是啊,每个孩子都是每一片经脉不一样的叶子。卢梭《爱弥儿》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我们要学习林莘老师以“尊重儿童生命”为出发点,用真心、真爱呵护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春天!
参考文献
[1]
[2]
[3]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