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进行有效的文本解读?

(2018-05-07 09:01:55)

如何进行有效的文本解读?

(一)走进课标,准确定位。

语文教师首先要明确,阅读教学的文本解读是课标下的解读。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教学活动的指南,是文本解读的指南。文本解读的根本目的是使教学活动能够促进学生的最大发展。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所以解读文本应从这三个维度入手,在备课过程中应认真思考文本包含了哪些知识点,有哪些能力训练,何处可以让学生经历思维,体验喜怒哀乐等情感过程。何处可以潜移默化的习得学法,习得写作方法,文本给予我们何种人生指向等等。要将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文本中找到落脚点。

 解读文本,首先是与编者对话,揣摩编者之用意。教师只有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了解课标的理念和要求,才能进行准确的文本解读,才能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才能合理、有效地使用文本,有的放矢地进行阅读教学。

第二是与作者对话,体会作者的思想。 与作者对话,是教师品味、探究文本的过程,是教师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内,使自己的思想与作者产生共鸣的过程。只有当教师深入教材,真正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的思想以后,才能把握文本的意义及实质性的重点内容,才能给文本的价值取向准确定位。教师只有自己首先走进了文本,领悟了文本,教学时才能引导学生合理地解读文本。美国教育家杜威有过这样的阐述:一个真正把握教学内容,吃透教材结构的人,才能灵活自如地运用探究学习方法。否则,任何的生搬硬套,不论动机如何良好,只能导致两种结果,牺牲学生和败坏这种理论的声誉。

第三是与学生对话,感受学生的感受。文本解读的最终目标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我们既不能把学生的读书收获全部当作是对文本的正确理解,全然不顾文本的价值取向;又不能一意孤行,理所当然地把教师的认识和感受强加于学生。从学生的角度解读文本,有利于课堂上及时、有效地引导和调控,使学生能及时调整自己与作者的对话,更正确、全面、深入地理解文本的意义。

(二)走进课文,整体感知,找准阅读切入点。

深入文本,找准阅读切入点,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意义;精心设计问题,由问题统领全篇,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的空间。

1、找准阅读教学的切入点,使课堂教学少走弯路。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从什么地方开始对话,用怎样的话题和方式开展对话,这就是教学的切入点。选好切入点,是落实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更是激发学生读、疑、析、议的关键。切入点找准了,就理清了文章的主线,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选取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可以从六个方面入手:

一是从题眼切入。课题是文章的眼睛,透过这双眼睛可以窥视文章的条理、内容。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开启学生阅读兴趣之门。如永生眼睛渴望读书眼睛等。

二是从主人公的精神品质或人物表现切入。一篇写人的记叙文里,往往是通过具体的事例突出主人公的优秀品质。教学时从主人公精神品质或人物表现切入,层层深入地对课文进行剖析,深入体会主人公的精神品质,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去探究、去发现。如诺曼底号遇难记》等。

三是从中心句切入。中心句对文章起总括全段,提纲挈领;总结归纳,深化内容;引子的作用。把握住各段的中心,才能更好地理解全文的内容。因此找准了中心句这个突破口,在把握重点上就更准确了。如《海底世界》等。

四是从文章的线索切入。线索主要是指贯穿在整篇文章中的情节脉络,以及作者表现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它像链条一样,串联起文章中的全部人、事、景、物。抓住了文章的线索,就能加深对课文结构和内容的理解,教学就不会走弯路。如《迟到》

五是从疑难点切入。在静心阅读过程中我们往往会有所质疑,从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疑难点入手,会更加快捷地找到矛盾的突破口,有利于促进教学过程中的民主与互动。

六是从兴趣点切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大的动力,趁兴而学,往往可以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摆脱教师在课堂上的不利掣肘,形成自学、自主、自能学习的最佳状态。

选择阅读教学切入点必须注意:一是切入点要小,视野要大。切入点越小,学生的思考指向越明确,越能激发学生研讨交流的兴趣,越便于师生集中有限的时间突破重点难点。二是要透辟深刻,切点中肯。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应是师生研读全文的一个突破口,这个切入点必须有较强的辐射性,有一定的深度,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最近点。否则就会切而不入,事倍功半,甚至把学生引入思维的歧路,弄巧成拙。

2、精心设计问题。 著名教育家钱梦龙说过:我在备课时,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怎样讲文章……有时候自己在阅读中遇到难点,估计学生也会在这些地方发生困难,就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多想想。其实,对文本的解读,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一些具体问题的解答过程,这些问题的产生与设计,呈现与表达,教师必须通过一定的载体教师的问来表现。在阅读教学中,精心设计几个好的问题,常常是我们备课中最费心思的重点工作,它无疑又是启发式教学的关键所在。 目前,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存在一些弊端。主要表现是设计的问题零碎,问题之间缺乏联系,一堂课提出十几个,甚至几十个问题,形成了满堂问的局面。这些问题有的是毫无实际意义的,如今天学第几课?”“这课的题目叫什么?”“你们喜不喜欢上语文课?”等等;有的是可以乱猜答案,根本不需要思考的问题,如“……对不对?”“……好不好?”“……是不是这样?”等等;有的是被分解得极细的支离破碎的问题,答案就明显地摆在文本中,学生只要答一个字或一个词就可以了,这类问题无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既缺乏科学性,更缺乏艺术性。 因此,要减少问题的量,提高问题的质,问题的设计就要有一定容量,每个问题要能包容课文相当一部分内容,可使大问题联系小问题,可使上一问与下一问形成连环。目前,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面对要解决的主问题,一些教师常常低估学生群体智慧的力量,当学生思维卡壳不能深入的时候,教师由于缺乏引导阅读和启发思维的有效手段,问题的难度一降再降,学生几乎无可爬,无疑可答。教师最初设计的问题已不知去向了。

一般说来,我们判定一堂课的问题设计是否恰当有三个标准:1、能否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2、能否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3、能否加强学生的双基训练。因此,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情,在学段目标引领下设计好阅读思考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又不要让学生觉得无从下手。另外,问题的表述指向要明白,语句要浅显明了,简练准确。 通过主问题的设计,要减少课堂上连问追问碎问过多的现象,用牵一发动全身的问题,引导学生围绕着问题,在持续时间相对较长的活动中,充分而主动地与文本、同学和老师进行对话,使学生读得充分、想得充分、悟得充分,师生进行交流、评价,进而使得语文课堂上人人有话说成为可能,努力打破语文课堂代阅读”“零阅读的尴尬局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