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课题组重要研究活动(会议)情况记录表

(2018-03-05 14:27:02)
标签:

教育

课题组重要研究活动(会议)情况记录表

研究主题

听旧铺小学  苏青叶《瑞雪图》教后评议

活动时间

2017.12.8

活动形式

 

出席

人员

各校语文学科教师1-2名,

综合点评:陈阿娜

活 要

动 议

主 程

执教者谈反思

听课者交流

主持人总结点评

 

 

结合苏老师的《瑞雪图》一课堂教学,谈谈课堂教学语文素养的培养:

(一)走进教材,理解感悟,体验作品的人文精神。

1、课前,注重搜集,整合信息。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因此,一节语文课的成功与否,首先应该从课前入手。课前老师可以布置学生搜集作者及课文背景资料,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在搜集的过程中,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创作激情,从而为准确体悟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打下基础,使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

比如,为了让学生深切体会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在预习时,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上网查阅,课外书查阅等不同的形式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通过调查,学生了解到“19601962,正是我国经济严重困难时期,粮棉歉收”。还可以查看教科书132〈雪〉,了解初冬下雪来年丰收的科学道理。这样,学生在课前通过信息搜集对课文中内容进行了大量的补充,就能深刻体验到作者洋溢全文的喜悦之情,为学习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导课,创设情境,激趣生情。

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好老师。只有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而创设情境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开课时,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让教学进入情感领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凭借情景,把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以及道德情操的陶冶,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导入新课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产生积极的学习心态,因为这是一堂课中提供给学生的第一感知,因此,要十分重视导课的“趣”。

要是我来上,我会在复习之后,走进文本之前,运用多媒体的教学辅助手段,在《我爱你,塞北的雪》的音乐里,从形、声上把学生带入了美丽的雪景里,唤起学生在情感上与作者的共鸣,就使学生有了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冲动。然后在悠扬的《我爱你塞北的雪》音乐声中,师生激情朗诵几首关于雪的诗句。

师:一说起雪,关于雪的诗句定能涌上心头。

你看柳宗元《江雪》中寂静美景如立眼前,出示图文,学生朗诵“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你看杜甫《绝句》透过窗子看到那千年白雪,出示图文,学生朗诵“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你看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那塞北大雪纷飞中惜别友人的场景历历在目,出示图文,学生朗诵“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师:那本课是怎么描绘这场雪的呢,请大家一起走进峻青的《瑞雪图》第二段下雪时。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孔子曰:不读诗,无以言。诗歌,可以让人温柔敦厚,让人文质彬彬。导课时引导学生诵读有关雪的诗句,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入文入景的情境,学生兴趣高昂,为学习理解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行课,多元感悟,加深理解。

1)引导质疑,激活思维。

巴尔扎克对世人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意义的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就问个为什么。 无独有偶,陶行之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也提出: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显而易见,问题是学习的先导,语文课在开课的起始环节让学生看课题质疑,能引发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问题,为下文的学习打下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舍得给学生时间,让学生充分表达出自己的疑问。

 

 

 

 

 

 

 

2)文本对话,读中悟情。

语文教学是一首诗,一首激情澎湃的诗,语文课要体现书声琅琅,情意浓浓。《课程标准》总目标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深刻的感悟是建立在深入阅读、积极思考的基础之上的,对文本读得越多,想得越深,自然感悟就越丰富。

《瑞雪图》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语言优美,朗朗上口,适宜学生朗读。教学中,苏老师非常重视读的指导,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品味语言之美,读中领悟文章情感。

这节课的读,是有层次的,是循序渐进的:先是自读练读——读通顺——读懂——有感情读,最后由读变成说,而且要用心说,让学生在与文本的每一次对话的时候都有所收获,使每一次阅读都能及时有效。老师不要刻意地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只是让学生在一步步自己潜心地朗读课文后,由文章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话,这样的朗读与文本更为贴近,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也就潜移默化地进入与孩子的心间了。

这节课的读,朗读是多形式的,比如“雪中”“雪后”两个自然段,通过让学生个别朗读、默读、自由读、齐读、配乐朗读等不同方式全方位地接触文本语言。当学生通过朗读体验到大雪美景后,苏老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尽情赞美雪大,雪美,读出作

者的喜悦之情;当学生进入文本,沉浸在雪后人欢的情景中,学生自然入情入境,随着作者一起欢乐;当学生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了解到作者关心国计民生,寒冬大雪能给来年粮食大丰收,人们才能得到温饱,领悟到作者强烈的情感体验,再不失时机地让学生直抒胸臆“啊!好一幅北国寒冬瑞雪丰年的图画”,通过把情感表达出来。

这些朗读点的落实,促成了学生语感的形成。语言实践和理解感悟水乳交融,读中感悟文章内涵,引领学生学生走进文本,在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悟体悟后又更好地促进学生朗读,读出作者的情,品出作品的味。

3)品味语言,体味语感

本课不是单纯写景的文章,它抒情性很强,运用托物言志、寓情于景的写法,在描写雪景的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喜悦之情。苏老师能抓住几个重点词句揣摩感悟,体会作者感悟。

一抓题眼。以前的课文题目叫《第一场雪》,为什么编者要改为《瑞雪图》?什么叫瑞雪?通过查字典,理解了“瑞”是吉祥的意思,“雪”冠以“瑞”,说明作者是满怀美好的期望,以欣喜的态度迎接这场雪,赞美这场雪。“图”说明在作者心里,眼前的雪景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

二抓时间词。课文表示时间的词语很多,说明它是以时间为顺序描写的,但里面也饱含着强烈的感情。比如第三自然段的“开始”“不久”“一会儿”“夜里”,一方面看出作者以极大的热情关注着这场雪,特别是“夜里”大雪降落的沙沙声和树木枯枝被积雪压断了的咯吱声,都是非常轻微的,只有在“万籁俱寂”的时候凝神静听才能听到。这说明在家家户户沉入梦乡的时候,作者激动得夜不能眠,这细微的声音才能声声入耳。

三抓直抒胸臆的句子。比如“嗬,好大的雪啊!”“啊,好一幅北国寒冬瑞雪丰年的图画!”苏老师让学生品读语气词、叹词、吧号、独词句、独句段,体会作者强烈的赞美和欣喜之情。

四抓“ABB”式词语。描写雪后景色时重点描写了树上的银条儿和雪球儿。为了让学生体会ABB”式词语的作用,老师采用对比的方法,出示课文原句与去掉ABB”式词语的句子,让学生对比朗读,想象银条儿雪球儿的样子,让学生自己发现不同,比较有ABB”式词语和没有ABB”式词语的优缺点。比较过后,学生再次朗读,就读得有滋有味。

4)积累语言,提升语言能力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学就是要强调记忆、积累、而理解是在积累的基础上大脑自动调出,匹配和整合的过程”。“只有当学生的阅读量达到了相对较高的量时,才有可能形成语言语文的自学能力。”语言积累,重要一点是课内语言的积累。选入教材的课文大都文质兼美,既能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也包含了丰富的语言教材和知识。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好教材的作用,挖掘教材语言资源,可以是课文中精彩的妙语佳句、精彩的修辞手法,也可以是独具匠心的成语、字词、标点……都应该让学生熟读成诵。在写作文时看谁用得多,写得多,以提高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本课教学中,老师就让学生做摘录笔记,课前热身时,老师就让学生积累带“雪”的词语,积累“ABB”式词语,积累 比喻句,积累谚语“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等优美词句,提高学生自主积累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5)想象入手,入文入境。

想象是学生把文字变成形象的再创造过程。教学中引导学生走进语言文字,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头脑中形成一幅生动形象的画面,再引导学生把自己当成作品中的人物,设身处地去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根据语言文字进行想象,走进了作者的心灵深处,

 

 

 

 

 

更深的体会了情感,得到了熏陶,受到了感染;又通过朗读,进一步品味了语言文字的魅力,真正凸现了语文特点,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生在南方的我们,难以亲眼见到雪后的美景,内心的体验自然是通过文本的学习,对文章中一些词句(粉妆玉砌)的理解学生较为吃力。我在引导学生想象大雪过后大山是什么样的,房屋是什么样的,河流是什么样的?让在此基础上我追问:作为南方人,看到满目尽是白雪皑皑,心情会怎样?”“让你在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掷雪球,你的心情又将会怎样?”使学生不由地产生兴奋喜悦之情,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中悟境,读中悟情,使文中的事和物活化,这样的朗读才会有声有色,这样的朗读才能使学生身临其境的体会到作者心中流动的情感。

4、课后,拓展思路,学为所用。

1)学为所用,读写结合。

阅读是吸收和积累,作文是内化和运用,只有在阅读中厚积,才能在作文中薄发,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加强读写结合。教材为读写结合提供了空间,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一篇篇好的范例,适时地引导,这样的教学又怎能不让孩子们神采飞扬?。

本课描写雪景段落,有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方法,有从远到近的观察顺序,有动态静态的描写,都可以作为读写结合点,便于学生模仿创作。

也可以是句段训练,比如“极目远眺,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看近处,      。”   

还比如“夜里,冬天的山村,万籁俱寂,只听到                。”

                      ,万籁俱寂,只听到                。”

2)开展实践活动,提供展示平台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形成与发展,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课堂实践活动可以是翔实的资料介绍、声情并茂的朗诵、悠扬的歌声、精彩的小品等,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增长了知识,拓宽了视野,能力自然也得到了锻炼。本课也可以模拟导游的形式,向游客介绍山东半岛的第一场雪,把课文语言转化为学生语言,强化了语言的理解与积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走出教材,扩展阅读,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语文素养是学习所有科学知识、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必不可少的基础素养。光靠教材的几篇文章,学生要学会表达是不可能的。所以,不但要带学生走进教材,还要带着学生走出教材,扩大他们阅读范围,加强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能力。这在课堂内外都可以进行。新的课程标准主张学习语文要两条腿走路:一条腿就是教师在课内指导学生学,一条腿是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外自主学。两条腿协调起来,孩子的语文能力会能更快地发展。也就是平常说的得法于课内,得益于甚至于成才于课外。 要是我来上,我会留出五七分钟链接P132说明文《雪》,给学生扩展阅读和“雪”有关的材料,丰富学生知识面,扩大学生阅读量,让学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体验,从而增强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有在反复的实践当中,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在一课时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想做到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而且学生的语文基本技能的形成,也不是学习一二篇课文就能实现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不断内化的过程。滴水可以穿石,在平常教学中,我们要用欣赏的目光看待每篇课文,要重视用文学性的语言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听、说、读中体会课文的美。这样就能直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使学生在作品中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可以这样说,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应该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所创设的学习氛围下,让学生学会语文知识,锻炼语文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语文方法和习惯,进而形成必备的语文素养。

 

 

 

 

 

 

 

 

 

 

 

 

 

 

 

 

 

 

 

 

 

 

 

 

 

 

 

 

 

 

 

 

 

 

更深的体会了情感,得到了熏陶,受到了感染;又通过朗读,进一步品味了语言文字的魅力,真正凸现了语文特点,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生在南方的我们,难以亲眼见到雪后的美景,内心的体验自然是通过文本的学习,对文章中一些词句(粉妆玉砌)的理解学生较为吃力。我在引导学生想象大雪过后大山是什么样的,房屋是什么样的,河流是什么样的?让在此基础上我追问:作为南方人,看到满目尽是白雪皑皑,心情会怎样?”“让你在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掷雪球,你的心情又将会怎样?”使学生不由地产生兴奋喜悦之情,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中悟境,读中悟情,使文中的事和物活化,这样的朗读才会有声有色,这样的朗读才能使学生身临其境的体会到作者心中流动的情感。

4、课后,拓展思路,学为所用。

1)学为所用,读写结合。

阅读是吸收和积累,作文是内化和运用,只有在阅读中厚积,才能在作文中薄发,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加强读写结合。教材为读写结合提供了空间,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一篇篇好的范例,适时地引导,这样的教学又怎能不让孩子们神采飞扬?。

本课描写雪景段落,有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方法,有从远到近的观察顺序,有动态静态的描写,都可以作为读写结合点,便于学生模仿创作。

也可以是句段训练,比如“极目远眺,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看近处,      。”   

还比如“夜里,冬天的山村,万籁俱寂,只听到                。”

                      ,万籁俱寂,只听到                。”

2)开展实践活动,提供展示平台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形成与发展,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课堂实践活动可以是翔实的资料介绍、声情并茂的朗诵、悠扬的歌声、精彩的小品等,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增长了知识,拓宽了视野,能力自然也得到了锻炼。本课也可以模拟导游的形式,向游客介绍山东半岛的第一场雪,把课文语言转化为学生语言,强化了语言的理解与积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走出教材,扩展阅读,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语文素养是学习所有科学知识、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必不可少的基础素养。光靠教材的几篇文章,学生要学会表达是不可能的。所以,不但要带学生走进教材,还要带着学生走出教材,扩大他们阅读范围,加强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能力。这在课堂内外都可以进行。新的课程标准主张学习语文要两条腿走路:一条腿就是教师在课内指导学生学,一条腿是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外自主学。两条腿协调起来,孩子的语文能力会能更快地发展。也就是平常说的得法于课内,得益于甚至于成才于课外。 要是我来上,我会留出五七分钟链接P132说明文《雪》,给学生扩展阅读和“雪”有关的材料,丰富学生知识面,扩大学生阅读量,让学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体验,从而增强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有在反复的实践当中,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在一课时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想做到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而且学生的语文基本技能的形成,也不是学习一二篇课文就能实现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不断内化的过程。滴水可以穿石,在平常教学中,我们要用欣赏的目光看待每篇课文,要重视用文学性的语言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听、说、读中体会课文的美。这样就能直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使学生在作品中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可以这样说,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应该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所创设的学习氛围下,让学生学会语文知识,锻炼语文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语文方法和习惯,进而形成必备的语文素养。

 

 

说明:活动含课题研讨活动、组内活动、请进来指导性活动、外出学习观摩等。活动记录

可记参与者的主要观点,要注意热点、难点、创新点及争议点的记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