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语文实施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策略

(2017-09-05 16:27:30)
            小学语文实施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策略

    2011版小学语文新课标的出台,为我们指明了小学语文教学更明确的方向,以及教学中应注意的诸多问题。其中一点尤其值得我们高度关注,那就是语文课程的核心价值――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新课改实施到如今,很多教师普遍能理解、认同一些新的教学理念,譬如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学中要重视教能力,教规律、教方法,而不是仅仅教知识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等,可在教学工作中,却常常出现不知怎样用这些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有意无意地走上了无效教学的老路。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学内容面面俱到,教学重点不突出,难点未突破。教学目的往往定位在指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上,使阅读教学处低效或无效状态。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支离破碎,缺少整体把握。教学中教师问得多,讲得多,引得多。学生读的少,想得少,练得少。

    教师按自己预设的教案进行教学,缺少对学生学习中生成资源的关注,未能体现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思想。

    注重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学生的读写能力的训练。教学中教师不能抓住语言文字训练点展开有效的语言训练,学生学到的只是对课文内容的了解或思想的体会,但在阅读和表达的能力上没能得到应有的培养,语感能力的培养也就更谈不上了。

    忽视对学生学习兴趣、习惯、意志和品质的培养,导致学生厌学情绪严重。

    课堂作业不能当堂完成,学生学习负担过重。以上问题的出现,或是因为教师们对语言文字运用这一课程的核心价值认识不深刻,或不明确,或对如何落实语言文字运用没有一个基本的策略或缺乏好的方法

    根据多年的教学教研经验,笔者研究出了小学阅读六环节教学策略,并从2010年开始,在湖北省武汉市口区基层学校推广实施,运用这一教学策略的教师普遍认为,这个策略好操作且具有实效性,贴切新课标的精神,值得总结和推广。

    一、什么是阅读六环节教学策略

    所谓六环节指:释题激趣,创设语境;初读文本,整体感知;顺学引导,直奔重点;紧扣关键,落实训练;回归整体,读中学写;当堂作业,拓展延伸。这六个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每个部分既是一个独立的整体,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体现了 清清楚楚一条线,明明白白几个点,完完整整一个圆的高效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同时也体现了整体把握、突出重点、紧扣关键、落实训练的高效教学方法。

所谓清清楚楚一条线是指文本的文路、教学思路、学生学路、编者意图这四线合一,教学中只有充分考虑如何做到四线合一,才能使我们的教学主线不夹杂,不偏移。选择好这条线,是设计好六环节的关键.

    明明白白几个点中的,是教学设计中根据文本的中心与表达的特点,确定的语言文字训练点。扣住主线,选择好几个有价值的语言训练点,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引导学生充分地与文本对话,从而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以及语感能力,落实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目标。这是六环节教学策略的核心思想。

    完完整整一个圆是指教学过程遵循阅读教学的基本原则,引导学生从语言到内容再回到语言表达形式,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有机整合,进一步强化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从而实现言意兼得的阅读教学目标。

    二、六环节教学策略解读及实施建议

   环节一:释题激趣,创设语境

    阅读教学的情境创设,如果能从释题角度入手,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对题目进行研读,激发学生阅读期待与探究欲望,为整体阅读打下基础。这一环节从形式上看,能使学生快速进入阅读过程,更重要的是它能培养学生读题的能力及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通过引导学生释题,能够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欲望,为后续与文本充分对话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这一环节可采取以下基本策略:

    抓住题眼激趣。文题常常有其题眼,也就是直接或者间接体现文章中心或主旨的的字或词,抓准题眼,就可以顺藤摸瓜,更好地激发和引导学生解读文本,为学生整体感知文章打下基础。

    对课题提问激趣。经由对课题提问,往往能更快地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甚或直接可由此内容进入重点部分的学习。

    对课题深入的探究激趣。在《刷子李》这篇课文中,学生能从课题中知道,本文写的是一个姓李的粉刷匠,通过教师引导对课题深入探究:所有干粉刷的姓李的师傅都能叫刷子李吗?学生未见其人,却已对他有一定了解,但又充满了好奇:他有什么绝活,能成为刷子李呢?为课文重点学习打下了基础。

    抓住文题的含义激趣。有的课题直指文章中心,可以从内容入手提问,再对课题的深层含义进行探究。从课题所包含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历史环境等入手创设学习语言情境。一般说来,课题中如果是时间或者是地点,用释题的方式能帮助学生迅速进入课文特定的情境。

    环节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文本本身是一个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整体,是以整体形象呈现给读者的。系统科学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整体不等于各部分的简单相加,认识事物必须由整体到部分,由综合到分析。学生只有在整体把握了文章的内容、脉络之后,才能够去品味文本的各个组成部分,即对字词句段进行深入地理解领悟,然后再回到整体。这一过程是阅读的基本规律。而教学初始的整体感知,是学生自学能力和习惯培养的重要时机,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具体体现,所以教师应该给予时间,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对话,最后达成对文本内容的大致了解,对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一个初步感受,对文章的写作方法与特点有一个初步印象的目的。这一环节,一般有四个要求:自学生字词;了解文章主要内容;谈谈读完文章后的初步印象或感受;质疑问难。

    1. 生字词的学习因不同的年段侧重点不一样。中年段的力度相对大些,可以多读读多说说,一定还得多动笔写写。这里应加强教师写字指导的示范性,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落实写字教学。高年段则以点拨为主,重点练习,充分相信学生的同时,还需及时检查反馈,真正落实生字教学和写字的训练。

    2. 主要内容的归纳是对学生概括能力培养的重要训练内容,也一直是小学生学习中的难点。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教材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概括能力,这一环节从三年级开始就应该落实训练,万不可走过场。中年级的学生对文章内容概括的能力较弱,教师可以采用填空的方式,逐步培养学生清楚、完整地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到了高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教师应该从准确、完整、简洁的角度训练学生。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对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的规律有了一定的了解,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学生对这一类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就能得到有效培养。

    3. 在学生初读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读后的初步印象和感受,这一要求的目的,为的是培养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的习惯和能力,也是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学习方式的具体体现,同时为下一个环节直奔重点打下良好的基础。

    4. “学贵有疑,质疑问难是学生养成思考习惯、形成自学能力的有效方法。通过学生初读后所提出的问题,教师能顺势引导学生研读文本的重难点,从而体现服务和以学定教的教学思想。

    环节三:顺学引导,直奔重点

    面对学生的疑问和对文本的初步印象和感受,教师要善于梳理、归纳、引导,与此同时,引导学生发现并形成学习课文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从而引导学生直奔文章的重、难点相关段落的学习,一改过去顺承教学的行为。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有以下几种:字词方面的疑问;课文内容、中心、思想内涵方面的疑问;写作方法方面的疑问。

有些问题与教学的目标不甚相关,教师一定要充分尊重,不吝肯定;有些问题与文本的重难点密切相关,教师应该大力表扬,并鼓励学生针对文章的重难点提出自己的想法,从而养成学生良好的读书思考的习惯;有时候,学生提出的问题与重难点相关但表达不清,教师应该及时引导,使学生的模糊问题变得清晰,成为探究文本的主要问题;甚至还有一些学生提的问题多,但与研读文本的重难点关系不密切,教师应相机安排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或课外的拓展中予以解决,真正做到对学生的尊重,体现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思想。

  这一过程是整个教学环节的过渡环节,也是引导学生与文本重点直接对话的过度,看似简单,其实它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关键。过去我们很多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往往就课文内容顺承而教、面面俱到,结果一到不到。所以我们提出高效课堂必须立足三个点,即: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出语言训练点,在突出三点的过程中实现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实现阅读教学高效的目的。

    环节四:紧扣关键,落实训练

     三点抓住了,怎样进行有效的训练呢?一般来讲语言训练要体现三性:目的性、层次性、指导性,从而使学生历练一个听、说、读、写、思的完整的语言训练过程。一般讲,语言文字训练可以采用四化策略,即具体化、情景化、形象化、生活化。

    1. 具体化。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将文章中关键词句的意思展开来,将其具体化,在理解词语表面意思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更加明确词句所表达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 情境化。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感情色彩的、以形象为主题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3. 形象化。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其中不管是人物还是拟人化的动植物,形象都是个性鲜明,十分丰富的。语言训练中要用形象化手段感染、熏陶学生。

    4. 生活化。学生阅读文本时,只有把自己的生活体验、经验、生活中的感受等与文本所描叙的内容相联系,才能产生情感共鸣,这一过程,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的重要方法。学生学习课文就是学习生活,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应尽可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有一个从表象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值得注意的是,完整的语言文字训练应包含四个过程:感知、感悟、感动、表达。

    第一步:感知词句的表面意思,可让学生查字、词典了解词句的表面意思。这是准确理解词句的前提,是基础。第二步:感悟词句的含义。通过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联系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上贯下联,感悟词句在文中的意思,也就是作者用这个词句想说明什么。第三步:体会作者通过词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是对词语理解升华的过程。眼里看着文字,心里理解语言,情感产生共鸣实现学生与作者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交融继而进行感情朗读地指导,从而培养学生审美和语感能力,渗透人文教育。第四步: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阅读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引导学生读懂文章,同时还应该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只有完成了这一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的语言文字训练,使我们的语文课具有语文味。例如,通过删减比较、换词比较等方法,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生动、准确;句子体会完了,让学生说说这个句子对表现思想感情的作用及好处。有时让学生试着说一说,仿照文中的句子写一写等。从而使学生在阅读中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的规律与方法。在语言文字运用训练的策略时一定要注意:

    1. 找准有价值的语言训练点。一般来讲,有价值的语言文字训练点有如下特点:牵一发动全身的词句,学生对这个词句的理解必须联系上下文才能有所体会;有利于体会全文的思想感情的词句;有利于学生整体阅读的词句(有利于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有利于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方法和规律的词句;有利于学生思维训练的词句等。

    2. 语言文字训练必须在文章里走一个来回。让学生既理解语言文字的意思和感情,同时也要让学生感受、理解语言的表达方法。

    3. 语言文字训练必须要在三维目标整体推进中实施,从而体现语言文字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4. 在训练时要特别注意指导学生运用联系的方法进行阅读与思考。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去读、去想,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从而落实对学生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相统一的要求。这也是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章能力的基本方法。

    环节五:回归整体,读中学写

    这一环节,是教师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与思想的整体回顾,更重要地是引导学生从文章的内容回到文章的语言形式上来,即体会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表现手法,体会作者的写作匠心,从而使语言文字运用落实到位,与此同时学生的语感能力和整体把握能力也会得到培养。日积月累学生定能在阅读与理解的能力上、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上得到提高。这是教学一篇文章从方法迁移到实际运用的重要过程,是最重要的但也是以前教师们最容易忽略的。

    环节六:当堂作业,拓展延伸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的重要环节,也是促使老师进行高效教学设计的手段 。当堂作业不仅是检测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还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一个再指导的作用。教师要依据学情和教学目标, 着眼于学生听、说、读、写、思基本能力的培养;着眼于表达方法的训练;着眼于本课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落实;着眼于学生课外阅读的拓展,创造性地设计练案。这一部分不仅要注意练习的精当,更要给予学生足够的练习时间和必要的作业指导、及时地评价反馈,使这一环节获得最大效益。总之,六环节教学策略是针对过去课堂教学无效的教学现象应运而生的,在运用这个策略的时候,要注意尊重学生的年段特点和认知规律,尊重教师的个性特征,尊重学科特点和学习规律,尊重教材特点和特性。另外运用这个策略,必须强化教师的几项基本功,即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基本功;处理教材和运用教材的基本功;创设语文学习情境,语言表达的基本功;教学机智的锻炼,即引导、评价、激励、启发、点拨等应变能力的基本功。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很好地灵活地运用这一策略,落实语言文字运用这一课程核心目标,从而实现阅读教学的高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