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捷评特级教师刘仁增《青山不老》
(2016-06-10 13:17:21)
刘仁增老师是福建小学语文教师中的学者,是学者中的一线实践者,是实践者中的理论建构者。这样三位一体的融会贯通,使得刘老师的课堂具有了学术支持,学理依存,学情创生,儿童也能在这样的课堂上学有所得。
众所周知,刘老师是中国当代小语界“语用”的教学代表性人物,也是小学语文教材“文本细读”的专家型教师。观摩他的课,我们更为聚焦的是刘老师如何细读文本,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语用能力提升,如何以教学抵达或是触及儿童语文核心素养的点滴进步。
先关注其设定的教学目标,只有两条:1,凭借课文内容,训练重要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处理的能力,提升阅读力和表达力。2,在读、说、写的言语活动中,理解语言内容,感受老人形象,感悟“青山不老”的丰富内涵。可以用“集中”与“简约”两个词来形容。简约的两条却“刀刀见血”。第一条目标中展露了刘老师的教材观,“凭借”就是“用”,怎么用教材呢?用以“训练”。训练是行为描述,不是终极目标,“训练不是为了训练”,而是指向“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处理的能力”“阅读力”“表达力”。三种“力”在训练后提高才是刘老师和儿童共同期待的结果,课堂教学的流程也在“力”的训练与“力”的提升中推演。只需要简单梳理,就能发现刘老师的第一目标中,蕴含着明晰的教学旨归——为能力而教。这是他的“语用”教学主张中最为闪亮的学科教学的理念之光。再看第二条,我们可观注刘老师为此课教学设定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领略他的教学意图:在工具性得到充分落实的前提下,逐步引导儿童在言语实践中发觉文本的人文内涵。语用不是口号,语言是空灵的,具体怎么“用”,要接地气,要有可操作的用法,有详细的步骤,有明确的用意。刘老师的方法并不需要多么离奇与乖张,只是最为常规的“读”“说”“写”,以此三样落地并逐一落实,儿童的语言学习行为就能在文本阅读中有着落,这就是语用的理念在一线教学实践中的最佳阐释。当然,如此充满真情的文字,自然少不了“理解”“感受”“感悟”,刘老师在人文目标的描述上,也注意了梯度递增,注意对语言温度和深度的体察,教学由浅入深,符合儿童认知规律与情感发展的脉络。
目标的描述仅是预设与愿景,如同不少房地产的“效果图”;教学现实才是实景与生成,就像拿到“现房”。进入刘老师的课堂,我们发现这一“现房”实在应该点赞!
整节课分为三步走:第一步,“想象读,领略一段景,感知“青山不老”;第二步,概括说,走近一个人,感受“青山不老”;第三步,练习写,触摸一颗心,感悟“青山不老”。从整体感知到介入其中开展实践,再到以练促感,在“用”中生发切己的感悟。一切井然有序,完全符合儿童学习语言的规律。
我们注意了文本的特殊性。《青山不老》一文所写的事件与时代背景在今天看来,与儿童确实有距离,教学中过于着急进入人文主义的渗透,即便做法再隐晦,再高明,也是一种变相的灌输。刘老师就从“自由读”“边读边想”做起,带着儿童渐入佳境。在儿童对文本描绘的场景有些许感受时,再引入“互文阅读”“对比阅读”让其有更真切和深入的体会。我们发现,刘老师的教学是讲究策略运用的,是有章可循的。他对儿童的了解,对文本解读的透彻,对课堂节奏的把控,对学习规律的了解,都转化为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教学行为,让儿童在参与期间的过程中自悟。
好的教学,都是一种“从不会到会,从不懂到懂,从不理解到自己有感受有想法”的渐变过程。顿悟,是有灵性儿童的专属,渐悟,才是符合绝大多数儿童的学习法门。刘老师引导儿童进入其中了。
此课的又一亮点是概括能力的练习与提升。概括能力是一项重要但又容易被人忽视的能力,好像已被如今的教学边缘化。刘老师在公开课设计中重拾“概括能力”训练,就是对传统教学实效性的呼唤,是一种诚恳的理性回归。概括并不是凭感觉,一路滑行。刘老师设计了“默读”“搜寻重点信息”“动笔填写工作纸”“汇报并相机点拨”等方式,让儿童经历了整个概括的过程。过程中涉及的学习活动,单看有效,正是儿童一次次和语言文字打交道;组合看,巧妙,构成了儿童对文本的整体认识,辅助儿童完成概括练习,提升概括能力。在刘老师的语用观念下,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针对儿童具体实用的能力,这是刘老师务实,高效,具有亲和力的课堂的最好体现。
听课老师还很欣赏刘老师最后的设计:假如给老人拍张照片,你选择以什么为背景?老人的姿态、动作、神情是怎样的?你会给照片起个什么样的名字?。刘老师将文本内容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动态,给予儿童个性化的演绎机会,“变着法儿”让儿童再次深入文本,体悟文字中蕴含的人的情怀。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