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王崧舟《与象共舞》有感

标签:
教育 |
王崧舟,著名小学特级教师,我对其早已心仪许久,无奈缘吝一面,只是通过网络观看过他执教的视频。这次非常庆幸的是,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随同校施丽团老师和王莉老师赴福州台三小参加“智慧、互动、成长”全国青年教师风采展示活动,得以亲身感受王崧舟老师的课堂艺术。这次活动听了王崧舟老师和他的高徒们总共7人8节课和3场讲座。第一场讲座是《阅读教学:指向文本秘妙》,第二场是现场专家们对王崧舟老师的弟子彭才华老师执教的《刷子李》的点评并进行研讨,而彭才华老师就要针对现场专家的意见二次设计《刷子李》这一课,并于次日进行第二次现场教学,第三场是王崧舟老师对6位爱徒课的精妙点评。王老师积极倡导“诗意语文”的理想和信念,主张以发展学生的言语生命为核心,听王崧舟老师讲课,我忘记了掌声响起,因为太精彩。王老师的课充满激情与浪漫!课堂之上不仅王老师本人陶醉于文本中,他所教的学生,台下听课的每一位都被他创设的优美意境、浓浓的诗意所陶醉以至于王老师喊了3次下课学生和台下的听课老师都没能反应过来。王老师讲的哪里是课,分明就是诗,是歌,听得我们心境摇荡,热血沸腾!
一、“从容镇定”也是一种理念
聆听王崧舟老师的课,我深深的被王老师挥洒自如、从从容容、不急不躁的魅力打动了,他的语调、神态、动作,都那么舒缓自然,没有牵强附会,没有强迫学习的痕迹。可以说老师是不动声色而学生却是渐入佳境。我就在想:为什么王老师能够如此?思索的答案是,在王老师的心中,只有从容才能彰显对学生的尊重;只有从容才能让学生愿意听其声;只有从容才能感染学生,从而让他们冷静、深入地思考,而不是让学生在浮躁的气氛中,匆忙地、肤浅地应答老师的问题。是的,“从容镇定”应该作为一种理念,只有从容镇定的老师,才能教出从容镇定的学生,也只有从容镇定的课堂,学生才能深入地思考文本。
二、“无为、无痕、无课”是课堂的最高境界
王崧舟老师曾经说“无为、无痕、无课”是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所谓“无为”,是指教师不妄为;所谓“无痕”,是指潜移默化;所谓“无课”,是指少雕琢,追求自然而弱化形式性的东西。在王老师执教的《与象共舞》中,他都比较好地体现了这三个特点: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环节都是水到渠成,环环相扣,自然舒缓,最后总结时王老师问:今天这节课,与谁共舞?(与师共舞,与语文共舞……)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与心灵共舞。听课的过程学生不是被牵着鼻子走,而似乎是跟着一个长者在漫步,与其说是听课,不如说是聊天,然而就是在平静的聊天中,学生的情感被调动,思维被激活,这真是每个教师都该追求的境界啊!
三、“用教材”而非“教教材”
叶圣陶先生早就告诫老师们:“教材不过是个例子。”然而,事实上,由于应试体制没有太大的改变,老师们的应试思维也依然根深蒂固,以至于老师上课,总怕遗漏题眼,从而影响成绩,当然这样想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努力把教材讲细、讲透,把有可能考试的地方强调再强调,这自然就停留在了“教教材”的层面上了,而王崧舟老师则是在“用”教材,何以见得呢?就需要用他的《与象共舞》来做例子说明了。侧重于写作的指导,则从一个“睹”子入手,直接抓住重点段落第5自然段,牵一发而动全身。从第5自然段讲起,然后回过头来简略学习其他自然段,引领学习全文,并适当向课外拓展
四、朗读能力应是语文教师的基本素质
好的语文课堂教学,就要有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而语言文字训练离不开朗读,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拥有高超的朗读能力。王老师是朗读的高手,你看他读词、读句,总是那么有魅力,围绕一个“熟视无睹” 读句子,让他读来,就颇有“亲密无间”之感;围绕一个“节奏”,在他读来,就有了长短、强弱、快慢的变化;围绕一个“拥”字读文,他就能读出人多、急切、热烈……正因为自身的朗读素质,才能让学生爱听、爱读、爱想,所以,朗读应是语文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师范读更应是课堂上必不可少的内容。
听王老师的课,感觉平稳扎实有效,教学流程“如行云流水浑然天成”,教法“润物细无声”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得言得法。我想这和王老师的文学底蕴深厚、教育理论充实、人生阅历丰富有关,人如课,课如人,一样平稳扎实。难怪山东济南的特级教师闫学来对王菘舟老师课堂教学这样评价:“听他的课是不需要记录的,因为当你置身于一个满目繁花的境界了,你会发现自己已经深深地迷醉,你的目光里充满了惊奇与渴望,你不愿错过玫瑰,你不愿错过牡丹!一处一景,一步一叹。各有各的风姿,各有各的精彩。沉醉在这样的境界里,你惊喜不已,扼腕叹息。你的眼睛不由自主地跟着他游走,你和学生一起,心甘情愿地哭了,笑了,愤怒了,又欣慰了。制造这个奇迹的人,就是王菘舟。”真的,这话一点都不夸张……
发表于2011-5-16 23:52:00
一、“从容镇定”也是一种理念
二、“无为、无痕、无课”是课堂的最高境界 三、“用教材”而非“教教材” 四、朗读能力应是语文教师的基本素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