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与作用》课题阶段总结
(2011-05-14 07:48:00)
标签:
杂谈 |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与作用》课题阶段总结
按照工作计划,我校课题组顺利进行了第一阶段的研究,围绕我们确定阶段总结的课题“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语文教育中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与作用”,紧密联系语文教学实际,组织了系列传统文化学习活动。
一、实验情况综述
1、动员发动情况。
为搞好该课题的研究,学校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实验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召开了语文教师会议,传达了传达课题设计的背景与意图,并组织教师学习了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文章,带领各实验教师根据年段特点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验计划和方案。
2、选好文本,以文本为抓手展开传统文化学习。
文化传承以文字为主要载体,学生学习以阅读为主要方式。依照贴近教材贴近学生的原则,我们选择了《三字经》、《千字文》、《经典诗文》、谚语、俗语、歇后语、对联知识等作为学习材料,。以 “诚信”“美德”“志向”“人格”“智慧”等主题为切入点,与传统文化联系紧密,适合传统文化学习,同时配合了课内文言文的学习及拓展。一方面训练了文言知识基本功,一方面感受传统文化,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准备利用寒假组织学生阅读文学名著《西游记》,尝试读大书,学会读大书,感受其中的人文气息。
3、用各项活动推动学习实验深入开展。
开展经典诗词诵读比赛,掀起“经典颂读”之热潮;五、六年级同学分别通过 “我的舞台,我的风采——主题队会”,向全校同学介绍传统节日和“有趣的汉字”;开展了全校经典诗词硬笔书法比赛;以“传统文化”为主题,举行了学校“书香飘飘,伴我成长”第一届读书月活动。
4、利用课前3分钟开展学习活动
不少教师已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这方面的实验研究,陈阿娜、李瑜、张晓虹老师在每堂课开始的3分钟里让学生集体背诵一首古诗、解释一个成语、填写古典名著的书名人物及人物的故事。
5、借活动促进课题开展
学校在全校学生中举行了“传统文化”手抄报比赛,这既是要对前一阶段各班学生的读书情况进行检查,又是对学生的一次情感教育,让学生在寻找精神的根的同时走进传统,感受传统经典的无限魅力
二、实验效果分析
1、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程度
自从课题组开展了传统文化学习活动之后,学生阅读水平不断提高,一次次活动推动着他们一次次反复阅读,读出了情,读出了味,读出了文化。其他活动也激发了学生关注传统文化的热情。与传统文化亲密接触,学生就获得了与传统文化对话的话语权。
2、学生阅读习惯和认知方式的变化
特别是在经典阅读活动期间,好多学生都达到了手不释卷的程度。腹有诗书气自华,读经典,带给他们空前的充实感;充实又使他们体验着生命的幸福状态。与故事中的人物同呼吸、共经历,为年轻人插上了想像的翅膀;名著与现实的相互映射,使同学们增添了一份以古观今、知人论世的使命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完善着孩子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3、实验活动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课外阅读和实践活动虽然占去了学生的不少时间,但并没有降低他们的学习成绩,不只是学习成绩未下降,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热情将会推动他们取得更好的成绩。
三、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由于课业负担等原因,不少同学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学习与实践任务,也有个别同学欲打退堂鼓,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渐渐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评比表彰,激发他们的意识,增强责任心和使命感。由于学习以阅读为主,而阅读又以文言学习为主,学生难免有畏难情绪,加之教师的辅导不能及时有效地跟上,学生学习中的困难不能及时得到解决也影响到部分学生继续学习的信心。下一步工作中,要尽量多地组织一些学习指导活动,开设专题讲座和趣味游艺活动,调整和舒缓情绪,减少他们的畏难情绪。同时,借助当地的一些文化背景资源,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关注社会,走进生活,立体的全方位的接触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下阶段工作安排:组织教师编写适合本校学生的校本课程,也可以就《诗经》《论语》《孟子》《战国策》《史记》等文化经典为母本进行研究性学习,集中精力打造传统文化学习的品牌。
2007.12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