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壶口瀑布教师

分类: 八年级下册 |
17 壶口瀑布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壶口瀑布的美。
2.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特点。
3.学习作者从声响、形状、态势等不同角度来描写壶口瀑布的特点的方法。
4.领会文章蕴含的深刻意义——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民族精神
【导入新课】“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而最能体现黄河奔腾的气势的,莫过于黄河壶口瀑布了,教师简单介绍壶口瀑布的位置与形成。出示3张有关瀑布的照片,请学生判断哪张为“壶口瀑布”。请学生用一个词语,描绘一下3张中最喜欢的那幅照片,或在看到照片时的感觉。今天我们学习著名的“文化散文”家梁衡笔下的壶口瀑布,感受壶口瀑布的气势。
【预习】走进作者
背景链接
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在作者笔下,“蕴伟力而静持,遇强阻而必摧,绕山岳而顺柔,坦荡荡而存天地”的黄河,不就是华夏民族的象征吗?
字词积累
告诫(
旋涡(
乘隙(
震耳欲聋(
i zhào jìn jiè
词语解释
推搡:使劲推;推抢。
驰骋:(骑马)奔驰。
寒噤:寒战。
出轧:(钢板)从轧钢机里出来。
乘隙:利用空子,趁机会。
汩汩:形容水流动的声音。
潺潺:形容雨声、水声等,潺潺流水。
从从容容:留有足够的时间,而且常常有余。
前呼后拥:前面有人吆喝开路,后面有人簇拥着护卫。常用以形容旧时官吏出巡时的声势。
怒不可遏:愤怒得不到抑制,形容愤怒到了极点。这里形容水势不可阻挡的样子。
【教学过程】
板块一:听读课文,整体感知,感受壶口瀑布的气势
1.听读,一边听一边画出描写壶口瀑布的语句,感受语言的魅力及壶口瀑布的气势。
2.
3.认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简要介绍壶口的地理位置,游览的次数。
第二部分(~):作者两次看瀑布的情形。
板块二:朗读课文,了解特点,学习写作方法
A:
明确:(1)雨季壶口瀑布特点:惊心动魄、气势磅礴。
从下面句子可以看出来:
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
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们吞没。
3.
听觉:涛声隐隐如雷(震耳欲聋)。
视觉:雾气弥漫(扑面而来),河水正沸着。
感觉:自己将要被洪峰吞没。
别人的告诫:设悬念
我的感受: 用“我”的瞬间系列感观衬托瀑布之险,回应了段首中心句侧面描写,从“我”的感受出发,间接写出了在雨季瀑布令人畏惧的气势,使人感受较深,省略更是令人遐想无穷。
比喻:如雷
炼字:“吸”,壶口之水的气势、能量尽显无遗,省去了不少渲染的笔墨。
4.赏析句子(1)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明确:本句运用比喻,将涛声比作雷声,把汹涌澎湃的河水比作沸水,突出壶口瀑布惊心动魄、气势磅礴的特点。
(2)(瀑布)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其时,正是雨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
明确:句中用了“跌”“吸”“灌”“冲”一系列动词来描写河水,突出河水险急、汹涌澎湃的气势,使河水的形象更加立体可感。
第二课时
板块二:品读课文,了解特点,学习写作方法
B:1.枯水季的瀑布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句子中看出来的?
气势磅礴、雄伟壮大、坚韧不拔、刚中带柔的特点
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2.赏析句子:
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
“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引用,侧面体现壶口瀑布的迅疾。
板块三:朗读探究
1.看到枯水季黄河之水使作者想到什么?流露出怎样的情感?
明确:由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想到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想到了博大包容的胸怀。正因为如此,在作者笔下黄河之水也被赋予人的情感,而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正是寄予在对黄河之水的描写之中。这种写法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作者在写了壶口瀑布的水之后,为什么又写脚下的石呢?
明确:写脚下的石被水凿得窟窟窍窍,旋出光溜溜的大坑,侧面表现出河水遇强则抗,坚韧的特点,表明水的刚强和抗争精神。
3.请继续朗读第六自然段,作者由黄河之水想到人之外,还想到了什么?
明确:想到民族的精神。他由黄河的“柔中带刚”“遇强则抗”“勇往直前”联想到中华民族的坚强不屈,借对黄河的赞美,表达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精神的歌颂。
小结:作者描写了黄河之水惊心动魄的场面、雄浑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之水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性格特点及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同时由黄河的性格想到中华民族虽历经艰难,但宁折不弯,坚忍刚强,勇往直前的精神。通过议论和抒情,抒发了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赞美之情。
4.作者的重点是要写枯水季的壶口瀑布,为什么还要写第一次来观看壶口瀑布的感受?
明确:第一次是远观,写壶口瀑布给人惊心动魄的感觉,为后文具体描写第二次观看壶口瀑布波澜壮阔的气势起到铺垫和渲染的作用。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提升检测:1.作者连续几次游览壶口瀑布,速读全文,说一说壶口瀑布的壮美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请分点说明。
2.文章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说明。
4.主旨概括
板书设计: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轰然而下,汩汩如泉,潺潺成溪,哀哀打旋,如丝如缕……
参考答案:
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中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奔腾的黄河之水已变成了飞流而下的瀑布——浑厚、壮阔、猛烈、凝重。“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或……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河水在遇到阻碍后寻找其他的出路,成为泉、溪,又是那样的柔。
再观瀑布(枯水季)初识壶口只敢远观,现在是近看,更为细致,黄河既壮美,又优美,堪称刚柔相济。“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
体会: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
质密的特点已现眼前,河水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情态表现无遗。而“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闹、更挤、更急”,反复强调“跌”字,勇敢、坚韧,哪怕是跌得粉身碎
骨也依然勇往直前,“更闹、更挤、更急”语句短促有力,“闹”“挤”“急”,则步步递进,气势更为猛烈,水势愈发湍急、河水愈发勇往直前。“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黄河壮阔
雄伟,水势变化巨大,“抖落”潇洒绘制了一幅洪流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的壮观画面。洪流“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
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或“钻”或“觅”,或“淌”或“夹”,黄河水流在龙漕两边滩壁上散开的场面,竟是如此地富有气势,多彩多姿,而黄河水的这种声音美、颜色美、态势美,以一“罩”字来神化,恰能逼真地表达出作者此时内心无尚的喜悦欣赏之情。美哉,美哉!
《望庐山瀑布》作者是唐朝文学家李白。其全文古诗如下: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张九龄。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翻译】
万丈瀑布飞流直下,好像从天上落下,四周呈现半红半紫的雾气。它穿过杂树而直下,它穿过重重云雾。阳光照射上去像一条彩色的虹霓,在这晴朗有天气里,又好像听到风雨的声响。这庐山就如同仙山一样,多么壮美呵,烟云与水气融成一片。 《湖口望庐山瀑布泉》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张九龄。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万丈洪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飞流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蜺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