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 说
——自察
自医
人们都喜欢美好的事物。比如,当你出游某地时,见到一处赏心的风景,总不免要驻足看上一会儿。如能令你感兴趣,那么你还要循其周遭再转转,以求发现更美的景色。倘若你被他们所吸引,在这种冲动之下,很有可能你还会想在此逗留几日,好好享受一番……其实,人们对艺术的欣赏又何曾不是这样呢?正如我们对国画中的山水画的要求,不仅是可观,还要可游、可居。也就是当你见到一幅好的山水画,你总要顺其亮眼之处继续寻其精彩,及至在“画眼”处注目,久久不忍离去。
书法亦是如此。一件好的书法,不仅是粗看时觉得“好看”、“不错”,更应能够“耐看”,让人愿意品味其中。而要做到这一点,书者就必须在自己漫长的修行中不断地精进。
因此,每当我们完成一件创作或临作,总会将其悬于壁间,此时,你最盼望的恐怕是有一位名师来指点迷津。就如同我们去医院看病,似乎总希望请一位知名的专家来给自己看病一样。对此,我倒以为这些名师於位、於务通常已无暇顾及你。当然,你也绝对不能找那自诩之人,因为他们的思想方法决定了他们的不求甚解,书法於他们可能只是附庸风雅而已。因此,你应寻求的是一位肯予你摘瑕指瑜的人、一个格物致知、於书艺仍在默默求索的人。倘能觅得如此“良师益友”,实乃你之大幸!但如囿于客观条件,如此“良师益友”亦属难遇,能帮到你的只有你自己了,就只能学会“自察”、“自医”,你的角色就转换成了自己的医生。而如何完成角色的转换?答案是求助于先贤,向古人问道。比如,孙过庭老先生所告诫的“翰不虚动,下必有由"、“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这里的“由”即是先贤的楷模,即古人的碑帖或原作。你自己就必须以此为鉴去“察"、去“医”。实则,我们习书的整个过程,本就是寻着古人的足迹,踩着古人的肩头,在摸索和借鉴的基础上前行的。
因此,面对悬於自己面前的作品,首先须清楚自己的本意何在?是何所宗?是宗其笔法、字法、章法、笔意、气韵?是求其酷似?还是宗己之所好?遂据此加以对照,以古为鉴。而这一对照,必现差异。客观地讲,你的临作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与原帖(作)完全合拍。即使是古人自己,也不可能“拷贝”出与前作完全吻合的作品。但对于你预期想要学到之处,是万万不可放过和马虎的,是必须酷似或绝似的。倘不能为之,必是不得法;必是你没有真正懂它,没有真正知晓在书写过程中笔锋是经过了何种提、按、偏、转、衄、挫……手上又少玩了多少微妙的“花活“。在这一点上,你是必须苦费心思的。我的体会是只要写不出相同的效果,定是笔法不合。此处你这位医生就必须不断地去望、闻、问、切,去找出症结之所在,不断加以调理、摸索,直至与古酷似。久而久之,你握笔之手也便形成了好的肌肉记忆。
当然,除了笔法之外,结字、章法、墨法、气韵等也在自察、自医之列。要想当好一个称职的、能自医的、有真实本领的好医生,就需不断地充实自己。而这一自察、自医的过程,应伴随你习书的始终。
这里不得不提及的是学习书法理论的必要性。然古人有关书法理论的论述浩瀚。依我之见,孙过庭的《书谱》是必须认真反复研读的。且古人书法理论中的一些形象的比喻则更是必须真正地去“悟",真正地去消化吸收,使之落实到你的笔墨之中,使之成为自己笔下的自然流露。诸如:屋漏痕、折钗骨、印印泥;还有高山坠石、百岁枯藤、千里阵云、飞鸟出林、惊蛇入草、担夫争道、孙二娘舞剑……这些几乎被人们说烂了的东西,都要反问自己,真正懂了多少?用到手上的又有多少?
这里还需提及的是:要做一个好“医生”,你还应该再读些有关美学方面的书。因为一个书者的审美情趣的高下,直接影响着你作品的品味。而对姊妹艺术的触类旁通,也决定着你这位医生医术的高妙程度。无论是京剧、舞蹈、歌咏、弦乐、太极拳……之美,无不与书法艺术相通。难怪人们常说“功夫在字外”呐。若此,你就是一位能以古为鉴的、可以自医的明师了!
说到这里,难道你还不认为最好的“医生”是自己吗?你习书为的是什么?是为消遣?为修养性情?是出自于内心的爱好还是附庸风雅?是浅尝辄止还是默默求索?是追风逐潮还是潜心修行?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还是一日不可无此君?是一丝不苟还是敷衍了事?是否爱读书……
所有这些你还需要别人来“望闻问切”吗?再者,这可是位”家庭医生”,可随时随地伴随着你啊。哪位医生可以如是?何乐而不为!
下图仅以我的临作《吴玉如题元略墓誌》为例。图中朱批即为我的自察、自医。
癸卯年桃浪下浣子时记於于古燕容膝之室
李瑞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