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李瑞雯书法】旧作自评——及《多余的话》
标签:
文化 |
分类: 李瑞雯书法 |
前日,一位非常关注我的博友告诉我说,在网上有不少我早先的作品(新浪博客里没有)。其中有些他很喜欢,只是因为图太小,看不清,问我能否把它们放到新浪博客上来。
其实那些作品已是我很多年前的东西了,现在看,实觉赧然,羞于亮相。但转念思来,其实现在拿来晒晒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正好检查一下自己在过去的几年中是否“愧对了三餐”,温故知新吧。
想来,那段时间我写的确实不少,但水平也确实不行,如都贴过来,且不说贻笑大方、“污染视觉”,更会有“误人子弟”之嫌吧。故现仅择其一件贴上,并自我剖析,也望各位师友不吝赐教。
自评:
此作书于2006年,主要笔法取自《泰山经石峪金刚经》,以圆笔为主,内容为溥心畬之曲《雨过数峰青》,并配有跋文。当时,我的“大字”正处于将多种碑帖精华融入金刚经的试探摸索之“初级阶段”,由此脱胎而出的我的“行书”亦莫能外。故书写中多见捉襟见肘、力不从心之处。具体表现在:
1. 圆笔太多,笔法缺少变化;
2. 用笔过于“认真”,呈刻板貌,且行笔欠灵动;
3. 款识的行书结字拘谨、行气不足,气韵更欠生动。
尽管现在回头看时,我看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同时也看到了我现在的些许变化和进步;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的现在就没有了那样这样的问题,所以仍须再继续求索。因为这个进程是没有止境的,正像是英语语法的一种时态:“进行时”吧?!哈哈!
人们都说“医不自医”,但我想,于书法也就不尽然了吧。以愚之见,书法中的“自医”(包括“自诊”和“自治”),当为书者习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比如,对于一个书法研习者来说,当你写完一件作品,悬起审视时,你就开始“自诊”了,其结果无非有以下几种可能:
1.你对这件作品很满意
这可能是因为你的“眼界还不够高”(见识还少,标尺尚低);提示:容易导致固步自封,形成“习气”。
2.你对这件作品不满意
这可能是因为虽然你有着不错的审美标准,但你手上的功夫暂时还未达到你眼界的高度(虽心有标准,但手暂时没跟上)。
同样,当我们把旧作翻出审视时:
1.如果你觉得原来很得意的作品现在变得不满意了,这说明:你的眼界提高了。一般说来,手上的功夫应该也有所增长。
2.如果你仍觉得很满意或甚至觉得如今反而写不出那个样子了,我猜,你这段时间眼界没怎么提高,手上功夫也没怎么见长,或者由于各种原因,你已经力不从心了。
我想,这就是“自诊”吧。如果不能做到这点,那就不可能进步,就总会洋洋自得、固步自封,甚至形成不良习气,却还认为是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既然知道了自己有“病”,咋办呢?“自治”呗!请教先贤、去读帖、去读书、去请教“明师”、去修为;而这些又有谁人可以替代呢,无!只能靠自己身体力行——“自治”。
您看,习书者须“自诊”,又能“自治”,岂不就是“自医”吗?让我们养成“自医”的好习惯吧。
以上所论仅为一般规律,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聪明人”更不在此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