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17【李瑞雯随笔】漫谈书法风格

(2014-03-14 13:56:27)
分类: 李瑞雯随笔

漫谈书法风格

            ——与友朋探讨

  

  前日与书友谈及书法风格的问题,这的确是近年来人们常常关注的问题。愚虽才疏学浅,但愿与友朋探求一二,也使自己的思路有所清晰。

  说起书法风格,古人的法书中给我们留下了不少典型的风格,如:长枪大戟的黄庭坚、乱石铺阶的郑板桥、朴拙圆满的弘一法师、宽博疏放的《泰山经石峪》、豁达大度气质峻秀的《张玄墓志》、坦坦荡荡如高士袒襟的《瘗鹤铭》、八面出风沉着痛快的米芾……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风格”解释如下:“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流派或一个人的文艺作品所表现的主要的思想特点和艺术特点,如:艺术风格、书法风格。”那么“书法风格”就应是指书法的“艺术特点”而言了。一个人的书法风格是怎样形成的呢?以愚所见,形成书法风格的因素大概有以下几点:

   1.书法的技法及个人的书写习惯;

   2.书法源流的取向;

   3.个人的阅历、学识、修养、审美取向和所处的人文环境。

  作为一个酷爱书法且在这条路上走了三十年有余的人,愚想谈谈到目前为止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和感悟。因不擅深邃之言,又恐生歧义,故实话白说吧。

 

  一、书写技法及个人习惯

  技法,应首先包括用笔、结字、章法等,这就与书者的基本功有着密切的关系,此为入“书道”之基石,任何人都躲不过,对此取巧求速成的人,必将后患无穷,悔之晚矣。在这上面“傻”一点,“磨蹭”一点,将受益终生。

  习惯,则指持笔的姿势、用笔的软硬、纸的生熟、墨的浓淡…… 对此,法无定法,尽可随性而为。当然需顺其自然,自有客观规律管着呢。

 

  二、书法源流的取向

  观一件书法作品,便能窥其源头而知其所宗之法。书法之相传数千年,大浪淘沙。愚以为,至今还没有人能创出没有前贤踪迹的书法风格;如硬说有,就只能归为“旁门”了。那么,我们踩着前贤的肩头,各拜其主,当然也会有所选择,常言道:“爱吃萝卜的不吃梨”嘛。然,这一选择很重要,恰如人生中的择偶,无甚好坏,但一定要选对,适合自己的才是好的。绝不要趋之若鹜,更不要盲目“追星”。因为这将是“看家的”、与你伴随一生的选择。这与你习书目的、个人性格有关,与你是否能与其长相厮守有关。既然如此重要,当你不知如何选择的时候,你不妨请求“援助”,求助一位“明师”(不一定是“名师”)给予你建议。

 

  三、个人的阅历、学识、修养、审美取向和所处的人文环境

  随时间的推移,每个习书者的阅历、学识、修养是在变化的,是个“变数”。所以,书法艺术又不完全等同于“择偶”,也不一定要“从一而终”。因为,艺术需不断地充实,不能只抱着一个碑帖,要不断地扩大眼界,吸收更多的营养,以充实“母本”。有时甚至会不得不“移情别恋”,因为它不适合你,或者是你的眼界高了。否则,长久停留在同一汪水中,日久必腐。

  其实,因上述因素的个体差异所致,我们今天才能看到自古传留下的千姿百态的碑帖,所以才有了颜真卿、王羲之、怀素、米芾、金农、郑板桥……等迥然不同之书法风格和所谓的“南帖北碑”之说。

  由于这些可变因素,在研习书法和修书道的过程中,转易多帖是很正常的。但这绝不是见异思迁,而是博取众家之长以补己之短。正如蜜蜂采蜜,这“采蜜”的过程是一条艰辛而漫长的路,是赏识之路,是发现之路,是敬畏之路,是膜拜之路,是化人为己之路,是不断滋养之路……这个过程,会使你见识得更多,在比较中识别得更多,因此你的眼界会变得更高了。原来你认为好的东西,现在可能就觉得不够味儿了。你渐渐地知道了什么是好的和值得膜拜的东西,那必然是“难学”的、“耐品”的,也由此使你更加不满足而继续前行,向着广袤的大地寻求,在自然万物中去探索书法的真谛。倘能如此,你会是幸福的!你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所驱使而决不在意那如过眼云烟般的“名”、“利”。你会陶醉在这条求索之路上,你会越发地感到在书法的海洋中有那么多古人留下的宝贝,有那么多藏在深山中的奇花异草。你要学会读懂它们,你要学会选择它们,就不得不去加强自己的本领,加深自己对美学、文学、文字等等方面的工夫。你还会发现,你必须学会取舍,舍得那些不该属于你的,紧紧抓住那些适合你的、与你可以产生共鸣的,而不是样样拿来。因为生命有限,也因性情使然。

  就这样,在你绕了这一圈后,再回到你的老巢——你看家的碑帖时,你已不是原来的你,你变了!此时你才会真正感受到自己的浅薄,你还得继续前行…… 而这,也许就是你的“书法风格”形成的过程吧?!

  如果你能认可上面我说的这个过程,那么你就会和我一样给出这样的结论:这就是一个好的书法风格形成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观点:

  ·书法风格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以技术和功底为必要基础的;

  ·书法风格是自自然然地形成的,不是事先设定的模式;

  ·书法风格是需学养滋润的,所以它的形成不易过早,否则将似早产婴儿营养不良;

  ·书法风格的高下,最终比的是学识、修养,而不是技巧;

  ·书法风格是会随修行的深浅而变化的,不同时期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还有几点想提及:

   1. 风格并不仅仅是一个褒义词。“风格”是个被人们过多冠以褒义的词汇。常听有人称赞,某某的书法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听者往往乐不可支。愚以为,字写到一定程度,尤其是有了名誉地位后,称个人“风格”也无不可,但人们一定要“定睛”看看它是何种风格。端庄?肃穆?恢宏?豪放?秀美?雍容?稚趣?还是狂野?媚俗?亵狎?粗头乱服?…… 试想,在他“采蜜”的过程中,如果采到了“罂粟花”、“狗尾草花”,或他已被名利趋势得无心做功,追奇、追怪、追丑,迎合低俗;更有甚者公开称:这点儿功夫就够我吃一辈子的了。您说,到了这份儿上,还能期望他有什么高格调吗?那些原来还算有不错功底,但后来被物欲所左,只顾赚钱、购房、更易妻室、不可一世、飘飘然的人,其风格还能高雅得了吗?!真真是“字如其人”啊。此为题外话,按下不讲。至于如今书界之所“尚”,历史会给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在这里我想引录薛夫彬先生的一首诗《与友人论书》,以飨众友吧。

“鼓努轻薄伪劣风,要知笔与意相通。

  俗书未必功夫浅,惜尔魂牵市井中。”

     2. 不应以已形成个人风格而炫耀,更不应以此来束缚自己。因为当你已有了基本风格后,不知是否问过自己,你的这种风格能否适用于不同内容的书写?

    愚以为,因“书为心声”、“书者抒也”,所以当一个人处于喜怒哀乐等不同的心绪中时,都应在笔端流露出不同的线条、结字和气韵。否则,那就不是“书法”而是“写字”了。更何况还有孙过庭之“五乖五合”之说?因此你的书法应该有能力游刃有余地去表达不同的内容和情绪,如,你写杨慎的《临江仙·大江东去》,你写林黛玉的《葬花吟》,你写郑板桥的《道情诗》,你写《桃花源记》,你写《心经》,或者你写一篇祭文…… “法无定法”呀!逼迫我们不得不再去求索,艺无止境啊!当然,从另一个层面讲,因为我们都为我们原本的情性所囿,有人天生就豪放不羁,如毛泽东,有人则肃穆恬淡,如弘一法师。如果你令二者书写的风格互换,那恐怕就如张飞葬花、黛玉耍大刀啦,性情使然呢。

     3. 艺术本来就是多样化的。在书法这个百花园中,我们也应该提倡百花齐放、各放异彩,而不该人为地去冠以“无能创新”之类的帽子去压制、贬低他人,尤其是对传统(久经历练的书法的基本的法则)的东西。

    我认为那些单凭头脑发热,一时兴来,刀枪剑戟,拖布、头发齐上,那就是“杂技”了,不应归为书法范畴,可否将其列为“别类”?正如在申遗过程中,对书法定义的阐释是保护以汉字为载体的书写方法,如果抽去这一灵魂,那书法就失去了它的本源,就不能称为“书法”了。愚以为倘有勇气做此类“创新”者,莫如另立门户为好。不要再拉“书法”这一“大旗”作“虎皮”,借以吓唬别人。

  4.一个书者或观者应该学点美学,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眼界、审美情趣和标准,万万不可人云亦云。人这东西,有着 一种很不好的心理——从众、从权威。如,学书者,为了标榜自己“取法乎上,张口便是“取法二王”。然,不知你是否想过,王羲之名气所以如此之大,被誉为书圣,是与当时的皇帝李世民之偏爱不无关系的。皇上说好,谁敢说不?你长了几个脑袋?以愚之见,王献之的字绝不逊于王羲之。但封建社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献之必排名于其父之后。更甭说旁系的王珣(《伯远帖》之书者)了。实际上,不管众人如何,我倒认为,仅就书艺而讲,献之不逊于羲之,王珣不逊于献之。

  再者,由于社会对《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的普遍认同,学书者不少从此帖入手。不知践行者从中吃了多少苦头,又能有多少“乎上”之感受?只有他自己知道。不是书者不肯用功,更不是书圣的东西不好,是没选对门坎儿啊!

  5. 对艺术之爱好,犹如穿衣戴帽,风格各异,伯仲难分。就像你无法评说,国旗班铿锵有力的步伐与女兵连风姿绰约的队列,高妙夸张的京戏台步与轻盈曼妙的荷花舞步……谁者为上? 你也难说,围棋、象棋,还是国际象棋……谁更高?你更难说,《泰山经石峪》、《好大王碑》、《张迁碑》、《礼器碑》、《开通褒斜道》、《二爨》;王羲之、米芾、傅山、黄庭坚、颜、柳、欧、赵……谁更好?依我看,难以评说。只能是“仁智互见”、“环肥燕瘦”吧。无论怎样,只要不陷入低俗就好。只要书写者的作品“糊弄得了内行”就好!

 

  ① 薛夫彬:北京教育学院教授,曾任中国书协理事及评审委员会委员、北京书协副主席

  ② 康雍先生语录:“我的字,只能糊弄糊弄内行,糊弄不了外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