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13【李瑞雯随笔】有趣的汉字

(2014-02-24 21:16:46)
分类: 李瑞雯随笔

有趣的汉字


文字源于人们生活中的记事之需,而纵观世界上的文字,依我看来,最值得推崇和玩味的当属我们的汉字。虽然,它不如法文那般严谨,不如英文那么通用,但要论故事性和内涵,恐怕是其他文字所无法比拟的。

我们的文字起源于象形的图画,又辅以《六书》之造字,故趣味无穷,耐人寻味。这便给了中国的书法以“生命”——不仅可以记事,更可以很好地抒情表意。如在书法创作时,稍加用心就可以挖掘出潜于其内的“意趣”,令人心领神会、赞叹不已,更会使作品增添几分动人之处,给了你很大的自由度和胆量去想象、去发挥。您不信吗?好,我例举一二。

记得在7年前,我写过一件中堂的作品,是辛稼轩的《村居》。这首诗给了人们一种天伦之乐的享受,所描写之景也令人陶醉。于是在书写之前,我就又对其内容和文字做了一番思索和“功课”。因为诗中有3个“”字,难道只能把它们写成一样的吗?经再三探究,“”字的来源是这样的:《说文解字》释为:“,孺子也……像小儿头囟未合,头部中央有一条骨缝……”故,在不悖其本意的前提下,我在处理“”字结构时,将上面两小横的位置与下边“两肢”的长短,依年龄之长幼略加变动,写出三个“”字,如下图:

http://s11/small/002kNaG5zy6GQtJJeMWda&690

    我想,不用我暗示,您就可以分出这三个“”,谁是兄,谁为弟了吧。至此,更使我感叹于先人造字之聪慧、高妙。

又比如:在我的名为《手卷——写》的博文(2014126日)中,雄、雌和小的变化也是在不悖造字之理的前提下写得,见下图:

http://s15/mw690/002kNaG5zy6GQs3Zq7cee&690

当然,弄清字的源头,不仅可以增加书写的趣味,还可减少写错别字的几率。如“”字,以前我经常搞不准其左偏旁是“示”还是“衣”,经查证:“”,表示衣服刚刚完工,剪刀尚未收起,故其本意为“新衣初成”;之后才又引申为“初始”,再引申为“最低的等级”,又引申为“当初”、“原来”之意。您说,当弄清这些之后,还会把“”字的“衣”字旁错写为“示”字旁吗?

除了上面这些,我还觉得,汉字的形与绘画结合得是非常紧密的,火、月、日、牛、马…… 等字且不说,就说我的“”姓吧。那还是在年少时,为了把自己的名字写得好看,我常常把“”字拿来琢磨,总觉得不如其他的如“张”“赵”等字的结构好处理。但在之后的勾来画去中,不知是哪天,我竟将个“”字勾勒出一个人的侧面头像!因此也产生了我此后画少女头像的“绘画符号”。不信?请看:

 

http://s10/mw690/002kNaG5zy6GQscvtLb29&690

 

http://s10/bmiddle/002kNaG5zy6ZpppKW4pb9&690


http://s2/mw690/002kNaG5zy6GQsTRMPv81&690
    咋样,八九不离十吧。


遗憾的是,自己不是学文科的,更不是搞文字研究的,故在此领域中涉猎尚窄,但我想,只要用些心,总能有所收获和感悟吧。所以,在我现在的书写中,渐渐习惯了在动笔前对文字做些“功课”,做些推敲。这样做,使吾之“遊於藝”又增添了几分乐趣。其实,书法首先是写给自己看的,先要悦己,才能悦人。您说不是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