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特点的人脸》教学设计
(2011-11-26 17:07:32)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课题研究资料 |
一、教材分析:
本课介绍了中国画捕捉物象的方法——线描,主要是用线条来表现人的面部,是一种较难掌握的方法。本课介绍了线在头像造型中的重要作用及审美价值。通过欣赏历史上成功的线描作品,引发学生对线的审美感受,进而知道线是造型艺术中最具表现力的艺术语言,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为了让学生体会线描艺术的魅力,我向学生展示了大量的线描作品,期望通过欣赏名作、佳作领略其中的蕴味,提高他们的审美和表现水平。
二、教学对象分析:
六年级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对物象也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但在技法表现上还是显得比较薄弱,也没有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通过线描练习,可以提高他们对线的认识,对线条的利用,增强审美感觉。
三、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人的脸型特点,学习人物正面比例关系“三停五眼”,突出特点抓住神情进行人物脸部的表现。初步学会中国画用笔用墨的技法,进行人物画的个性表现。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认识到人的脸型的差异,教师示范讲解学习人物正面比例关系“三停五眼”,示范中国画用笔用墨的技法在表现人脸的技法;通过尝试联系,表现出有特点的人脸。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运用线描方法进行练习,充分展现每个人有个性的造型表现力;喜爱中国画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设计:
教学重点:了解绘画作品中线的运用以及人脸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墨色的浓淡、有特点的人脸创作。
五、教学思路设计:
激趣导入(眼力大比拼)------有特点的人脸(漫画中抓特点的方法)------脸型及其表现方法(国画中线的表现方法及绘画步骤)--------创作有特点的人脸(运用所学技法进行自我创作)--------评价反馈(结合重难点进行多元化的评价,消化巩固本节课知识点)-------课后拓展(身边的中国画大师王炎林,鼓励多练笔)
六、教学准备设计:
教具准备:中国人物画资料图片,课件,范画,示范用具等
学具准备:国画用具一套,有特点的人脸图片等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新课
1、眼力拼拼拼: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认真的观察。让学生在与漫画的对比中,对中国写意人物画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了解其艺术特点。】
(二)、讲授新课,解决教学重点难点:
1、以马三立为模特,分析人物的脸部特点。
中国画家在对传统技法学习的基础上,利用中国汉字创造了各具特色的脸部基本型的理论,这些汉字分别为:田、国、申、目、由、甲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习前人的经验,了解传统文化,。和班级里的同学脸型一一对应,让他们学以致用,会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致,吸引他们以更好的状态学习下面的内容。】
“三停”:发际线—眉毛—鼻尖—下颚
“三停五眼”仅是作画的参考标准,提示学生在作画时应接近这一标准。
【设计意图:继续古代画论的学习,在此基础上,要灵活运用,因为在生活中,头部总是处于不停运动之中,俯、仰、正、侧很难有固定的表现方法,要仔细观察、灵活运用、准确表现。】
分组研究,选派代表回答,主要从脸型、五官、神态等方面进行描述。
【设计意图:分组合作学习,加强这一节的巩固和运用,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教材第5页上)
强调:1.写意人物画讲究色与墨的结合:以墨为主以色为辅;
【设计意图:让学生直观感受,学习具体绘画步骤,注意墨色的浓淡及用笔的灵活,控制好画面的水分,掌握脸部的比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记忆写意人物画的创作过程,加深印象,克服教学难点。
(三)、学生尝试表现,教师指导
1.提出作业内容与提示:
参照有特点的人脸,运用国画用具画一幅人脸的作品。
(2).突出脸型及五官特点。
3.步骤提示:(1).清墨渴笔起造型;
(2).笔墨描绘;
(3).整理画面,提款。
4.辅导要点:抓人脸的特点;纠正用笔用墨的技法(水分的控制)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艺术造型与技法结合的能力及水平,运用技法的能力,表现自己的感受,实战练习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及技法。】
(四)、评价反馈:
1、
2、
【设计意图:有针对的评价有利于提高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评价围绕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展开,令学生再一次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五).课后拓展:
身边的中国画大师----王炎林,王炎林作品的赏析 (课件),鼓励多练笔。
【设计意图:身边的艺术大师的事迹及画作,激发学生更多的练习掌握学习的技法,开拓学生对写意人物的表现视野,感受中国写意画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