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良渚玉琮其实是天文望远镜

(2020-12-04 21:51:30)
标签:

转载

良渚玉琮的天文意义猜解

钻钻古人的牛角尖,继续展开民科的土特产推理。

1。良渚文化玉琮

玉琮是古代社会的礼器,秦汉以来一直就有流传、使用,人们也曾经认为它是周秦时代的器物。

在近年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玉琮、玉璧和玉钺等,不仅有商代墓葬,而且在新石器晚期的良渚文化遗址中更有不少发现。良渚文化玉琮一般可分为扁圆筒形和方柱管形两大类,前者外壁突出四块对称的长方形凸面,每一凸面上都刻有兽面纹;后者琮身外表呈正方形柱体,上比下稍大,四角相邻的两个凸面上对称刻兽面纹,琮身上下端(射面)为圆形,中心对钻圆孔,为“内圆外方”中穿孔的方柱式玉琮。

[转载]良渚玉琮其实是天文望远镜

玉琮是上古社会中重要的礼器,《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郑玄注云:“礼神者必象其类,璧圆象天,琮八方象地。” 玉璧、玉琮的形状是天地形状的模拟,即天圆地方。

据统计,学者们对玉琮的功能提出20多种不同意见。 在对琮、璧形形色色的认知和解说中,张光直的看法很值得注意。张光直根据玉琮呈“内圆外方”,认定玉琮是原始先民“天圆地方”宇宙观的体现。他指出,琮的玉质“为山之象征或山石精髓”,“方器象地,圆器象天,琮兼方圆,正象征天地的贯串” ;“琮的方、圆表示地和天,中间的穿孔表示天地之间的沟通,从孔中穿过的棍子就是天地柱。在许多琮上有动物图象,表示巫师通过天地柱在动物的协助下沟通天地。因此,可以说琮是中国古代宇宙观与通天行为的很好的象征物”。

不少学者支持张光直的观点,承认“
贯通天地”是玉琮在某一时空或文化语境下的一个重要功能。不过,也有人认为玉琮贯通天地不是采取凭借动物伙伴登天的方式,也不仅是以“外方内圆”来标识“地方天圆”,更重要的是其“窥天观地”,加强巫术视力,从而沟通天人、交际鬼神、辟除邪恶的象征功能。由此,他将这种柱形中空的玉琮视为“筒状望远镜”,巫师通过这种“筒状望远镜”捕捉、确定远方信息并与之进行直接交流,进而贯通天地,交通神灵。


##########################################################################################################################################

综合来看:

如果玉琮表征“天圆地方”,应该天大地小,应该是外圆内方才好;而且玉琮的外方并非绝对的正方形,有的琮还是内、外皆圆,所以应该不是为了表征天圆地方。


1.首先,都认为玉琮和通天行为有关系。那么如何与天沟通,探测天意呢?基本是靠观测天上可见的星象,可以进一步推断玉琮和天象有关系   2。“窥天观地”“筒状望远镜”说法有道理,从造型上看,内圆是全长,内圆应该是玉琮主要的目的、作用,是为了观测之用。

具体用于观测什么星象,玉琮四周的纹饰已经给出说明。

上古时代的黄河、长江流域,可以看到北斗星终年悬挂在北方夜空。由于岁差的原因,北斗星在数千年前(良渚5300年)比现在更接近北天极,因此在相当长时期内,古人一直以北斗作为“极星”。

[转载]良渚玉琮其实是天文望远镜

古人很早就发现,北斗七星自身以北天极为中心旋转,昭示着大地上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转换。《鹖冠子·环流》云:“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斗柄运于上,事立于下。斗柄指一方,四塞俱成。”

[转载]良渚玉琮其实是天文望远镜

像上图这样,直接去观看北斗星,范围太大太散,那么怎么精确的观测北斗的旋转角度呢。答案就是用“玉琮”来观测。

玉琮内圆型,用处是为了观测天象,尤其是观测北斗星的方位,当然不是为了望远,是为了“望周”。玉琮四面代表四季,外面4角和4中缝用来指示北斗斗柄的旋转角度。这样观测,1年可以平分为8个季节。

[转载]良渚玉琮其实是天文望远镜

外方型:作为四角刻度,用手很容易摆正定位,和感知角度。其他一些造型细节可能仅仅是装饰之用。

纹饰:四面代表四季,四周的神兽造型是代表北斗神兽(冯时:北斗斗勺4星拟化为北斗猪神),表示1年四季北斗星的轮转,也说明了玉琮的作用,主要是为了观测北斗(代表的北极天枢)。也许因为窥探“天帝”是不敬行为,“北斗猪神”的文饰代表了神圣性,代表对神的敬重,也能辟邪。

玉琮上的神徽

[转载]良渚玉琮其实是天文望远镜

按这个观天象的思路,再来看看这个诡异的天神造型,这很可能是上古人想象的:天神骑猪图。天神骑在天猪(北斗星)身上,两手掐着天猪脖子,推动着整个周天的旋转。

这种想象的依据应该也是来自北天极区域的天象。往北极天区看看,找一些相似点。可以发现:北斗星天猪是个倒梯形的大脸,天神是个倒梯形小脸,2者的脸型很相像,天神的脸形,刚好可以对应到 小熊星座(小北斗七星),这很符合人们爱找相似形的思路。天神的两臂就是北斗星的斗柄。

[转载]良渚玉琮其实是天文望远镜

其他一些线索:

“从文物的发展规律来看,目前可以总结出的规律是:早期玉琮是从手镯形器物发展而来,后面中孔越来越小,节数越来越多,玉琮越来越高。”

刚开始孔大,可能是为了方便大巫们套在手上,方便携带,观测北斗星。

越来越高,可能代表身份,或为了祭祀的礼器,为了体现高大上。

长琮也许可以和立杆测影的原理相结合,类似窥管,进行星体中天的观测,相当于浑仪的前身。


关于北斗,有几处明显的古迹关联:

2。濮阳西水坡蚌塑

1987年河南濮阳西水坡的一个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一组用蚌壳摆塑的图案。这个编号为M45的古墓属于仰韶文化中期,一位男性墓主人头居南、足朝北,在墓主骨架的东边是一个蚌壳摆塑的龙像,头朝北;墓主的西边是一个蚌壳摆塑的虎像,头也朝北。在蚌壳虎腹的下部,还有一堆散乱的蚌壳。其北是一个蚌壳摆塑的梯形与人的两根胫骨构成的图案,胫骨指向东方。另有3具殉葬人被分放在墓穴中东、西、北三个方向,并特意斜置形成一定的角度。通过骨架鉴定,殉葬人的年龄都在12岁至16岁之间,他们的头部有刀砍痕迹,属于非正常死亡。整个墓室平面呈一个组合几何图形,墓穴的南部边缘呈圆形,北部边缘呈方形,而两侧为突起的弧形。

李学勤在该遗址发掘不久撰文认为,这组蚌壳龙虎图案就是古代天文学中的“四象”之二:青龙与白虎。他说:“龙形在东,虎形在西,便和青龙、白虎的方位完全相合。至于墓主足下的梯形,方向是正北,我们不妨猜想是代表帝星。” 由此,他认为中国古代四象观念的起源可能在史前末期。

对这组蚌壳龙虎图案解说最深入的研究者是天文考古学家冯时。冯时认为,解释这幅蚌塑龙虎图案的关键是墓主人脚下、
正北方的那个蚌塑梯形与人体胫骨组成的图案:这是一个北斗的造型,蚌塑梯形表示斗魁,东侧横置的两根胫骨表示斗杓,所以这是一个构造十分完整的二象北斗天象图。

[转载]良渚玉琮其实是天文望远镜

3.凌家滩玉雕

1987年安徽含山县凌家滩的一个史前遗址中出土了一组玉龟、玉版和玉鹰。

[转载]良渚玉琮其实是天文望远镜
玉鹰胸部饰以八角星纹,星纹内一圆,星纹外亦一圆。双翼全部扩展,翼尾呈猪首形。据推测,玉鹰的双翼作成猪形的原因,乃是当时人的猪崇拜的反映。 不过,冯时根据其对上古文化中猪与北斗的关系的深入研究,认为这件玉器的羽翼作成猪形,并不仅仅是简单的猪崇拜,而是寓意深刻的象征猪代表着北斗星,因为猪在古人的观念中,是北斗的象征。 冯时并不认可八角星形是太阳的说法,他坚持八角星形乃是九宫图形。 这个猪形翼玉鹰的九宫刻于圆环之中,则此圆环就是古人观念中位于天极的极星北斗,而两翼的猪首形象是对极星北斗的形象描写。所以这组构图表现了猪、北斗、极星三位一体的事实。



[转载]良渚玉琮其实是天文望远镜

那么,我们可以顺着冯时的天文解析观点,继续推测这个遗址里发现的其他玉器的造型来历。1。玉人应该是祭祀天的祭司;2。玉鹰两边的猪头翅膀是代表北斗;因为和北斗星有关,所以玉鹰中间的圆形八角图应该是8个季节指示箭头,指示北斗星1年内在周天上的8个旋转方位,将1年平分为8个季节,这和良渚玉琮的8季分法一致,这是9宫8风图的原始含义。玉鹰造型,推测来看,应该也是代表着某种星象,安徽凌家滩地处南方,南方7宿的形状,和这个鹰的造型相仿。鹰,很可能代表朱雀星宿,如果是这样的话,朱雀七宿最早应该是朱鹰七宿;鹰也或者少量可能是来自部落的崇鸟文化。3。玉龙应该是代表苍龙7宿。

[转载]良渚玉琮其实是天文望远镜

4.双槐树9星坛

[转载]良渚玉琮其实是天文望远镜

5。商代帝星

[转载]良渚玉琮其实是天文望远镜

6。曾侯乙墓漆箱

曾侯乙,战国时期曾国的国君,公元前约475年-公元前约433年。

1978年湖北随州擂鼓墩的战国早期遗址曾侯乙墓,出土一件木制漆绘衣箱也具有非常的研究价值。在衣箱的盖子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二十八宿和青龙白虎的图象, 这幅星图的中央绘有篆书的“斗”字,表示北斗星,环绕“斗”的周围书写着二十八宿的名称。

[转载]良渚玉琮其实是天文望远镜


西水坡6500,凌家滩遗址5800-5300,良渚5300-4300,双槐树5300,商3500,西周3000。可以看出:中国的天文天球体系,北极天中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古人对天象的观察,对天道的理解,莫过于北斗七星。北斗因为其所处的位置,渐渐就成为“天”的枢纽,成为控制一切的关键。古人不断对北斗的神化过程中,随着上古宗教的上帝、天帝崇拜发展,北斗与天帝联为一体,成为人格化的帝王神君。进而深入骨髓的影响了中国的人文世界观。

《论语·为政》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北辰即北斗星,由于北斗星居于天极之位,所以群星环绕,有如众星之首。

《春秋公羊传》何休注曰:“皇天大帝,在北辰之中,主总领天地五帝群神也。”

《春秋合诚图》曰:“天皇大帝,北辰星也,含元秉阳,舒精吐光,居紫宫中,制御四方。”

《史记·天官书》云:“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北斗制定、规划了阴阳五行、四时季节,使它们整齐、有序地运行天上而照临大地。所以北斗七星永恒地在“天之中”,指示节令不失其时,运转星辰不失其度。

纬书《春秋元命包》曰:“斗为帝令,出号布政,授度四方,故置辅星,以佐功为;斗为人君之象,而号令之主也。” 。北斗在天上统摄群星,也是地上人君的镜像,北斗与古代政治人间君王构成对应的关系。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