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名人春秋】从荥阳走出的戏剧教育家周海水

(2014-01-21 17:05:56)
标签:

荥阳

豫剧泰斗

周海水

文化

分类: 时代如歌

 

【名人春秋】

从荥阳走出的戏剧教育家周海水

肖      

 

今年10月11日是戏剧教育家、“须生泰斗”周海水先生逝世46周年纪念日。这位荥阳籍的艺术大家,一生致力于豫剧教育事业,在他5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风雨不摧,以出色的组织才干和革新精神,为豫剧界培养出一大批优秀人才;并把豫剧种子撒遍西北各省;首开了豫剧东、西两大流派合流的先河;他培育的常(香玉)派,崔(兰田)派等弟子及再传弟子们继承他的遗志,为河南由戏曲大省向戏曲强省迈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辉煌的一生不愧为豫剧艺术的一代宗师。

周海水是荥阳的骄傲,是荥阳人民的骄傲,今天对这位有贡献的艺术大家予以怀念,予以回顾、予以宣传、予以肯定,对继承、弘扬传统文化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周海水, 1894年出生于荥阳市(原汜水县)王村乡韩村一个贫苦的家庭。因生活所迫,不满10岁即随二哥周银聚沿门乞讨,乞讨时以敲打三根棍(据有关资料记载,三根棍是河南戏曲起源前后的原始伴奏打击乐器,时人称“干梆戏”)伴唱于街头巷尾,因唱腔圆润婉转,清脆动听而闻名十里八村。因兄长周银聚学戏于密县“八班”,他无人照养,曾寄养到黄河北作义子,后又回到河阴城(今荥阳市广武镇)饭庄当学徒。他嗓子好、记忆力强、又有演戏天才,后随兄同在密县“八班”学艺。科满后在密县“八班”、超化大二班、小二班、太乙老班、白砦新太乙班等处搭班。初主演丑角兼通生、旦、净、诸行,后专攻须生。他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在不断学习和实践中形成了自己一整套独特的豫剧须生唱腔艺术,讲究“三分唱、七分白”,念白时抑扬顿挫,唱腔则用豫西调的“下五音”,他吐字清、腔调润、喷口脆拔,富有力度。其表演绝技甚多,最拿手的“气死功”,瞬间昏倒形象迫真,于“豫西三张”(张同庆、张福寿、张小乾)之外,独辟蹊径,自成一派,号称“三张一周”,并被豫剧界誉为“须生泰斗”。

德艺双馨,在戏曲界享有很高威望的周海水,为了解决苦难艺人的生计,于1928年在郑州创办了“太乙班”,并筹资建起了“长发戏院”,组织各路名伶,挖掘整理优秀剧目,改良豫剧,吸收京剧等兄弟剧种中的唱腔和表演精华,融汇于豫剧之中。他还慷慨解囊,周济贫苦艺人,1930年又变卖家产,克服重重困难,创办了科班,致力于戏曲教育事业。开始主要培养男学生,1933年冲破世俗偏见,招收了几十名女学生。在教学中,他除了自己言传身教,精心培育学员外,还不惜重金聘请贾锁、李金城、许玉川、高保泰(艺名玻璃脆)周银聚、赵俊江等名师任教,这批学生很快在郑州一带赢得声誉,蜚声豫剧剧坛的汤兰香、常香玉、苏兰芳、苏兰芬及“十八兰”均出自他的门下。

“提起豫剧‘十八兰’,就数小菊和大田”。这是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流行于豫西一带的“诀谚”(小菊指李兰菊,大田指崔兰田)。“十八兰”是周海水等老艺人1933年至1940年所培养出的有造诣的18位优秀豫剧演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演员知名度的升降及艺术水平的差异,时人、后人及周海水本人对“十八兰”的说法均略有出入。其实该班社所收以“兰”字排名的演员前后达30余名,其中毛兰花、崔兰田、罗兰梅、车兰玉、李兰菊、汪兰巧、张兰宝、郭兰玉、马兰凤等9位即是舆论公认且无争议的。另一种说法是1939年汜水马沟的牛士孔先生制作18面小旗,应是准确的,但从记载看仍有出入。

根据周兰凤(周海水之女)、苏泽民夫妇回忆,“十八兰”为:毛兰花、崔兰田、罗兰梅、王兰琴、汪兰巧、马兰凤、车兰玉、陈兰荣、李兰枝、苏兰红、周兰学(男)、冯兰青、刘兰英、李兰菊、张兰宝、张兰英、张兰秋、郭兰玉。此说是否百分之百准确,仍有待商榷,因周兰凤系周海水之女,同“十八兰”是同龄演员,相对是比较权威的。当今豫剧界公认,在全部“兰”中,除个别人命运不济外,绝大多数都是学有所长,并能独挡一面,或是声名显赫的一方诸侯。如崔兰田是大家公认的“五大名旦”之一,豫西流派的旦行代表人物,享有豫剧“程”派之美誉,列为“十八兰”之首。毛兰花(又名毛凤麟),抗日战争时期,曾组织“凤麟剧团”,到台湾后领导“大鹏豫剧团”,组织“台湾河南同乡会”和“豫剧改进会”。李兰菊早年攻小生,后改青衣和花旦,兼演刀马旦,是河南省豫剧一团的台柱子,后任新乡地区豫剧团团长。周海水弟子常年来、黄忠祥、娄金聚、赵忠林、李保全都是豫剧中驰名的男演员。

豫剧的豫西调和豫东调两大流派,过去地域界限分明、各占一方,周海水为了促进两大流派的艺术交融,1935年11月经他精心策划,以“太乙班”为班底,组织了张同庆、燕长庚、周银聚、翟彦身、常香玉、汤兰香、赵锡铭、马天德、韩筱丹、张福寿、苏兰芳、苏兰芬、常小保、李小有、赵喜明、李建青、赵金花、王中兴、任合元、刘转运等强大阵容二进开封,先后在开封同乐戏院、醒豫舞台上演《卖苗郎》、《四进士》、《申包胥挂帅》等几十部传统剧目,他主演的《黄滚训子》等剧受到专家和观众的好评。此次赴汴演出的成功,打破了豫西调演员难以在开封立脚的局面,也开创了两大艺术流派合流的新篇章。

1936年底,他又率太乙班前往西安演出,这是河南豫剧班社第一次出省演出,在西安他把“太乙班”改名为“冠英剧社”,三年之久的演出,把豫剧的种子撒遍西北各省,为豫剧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1942年河南遭灾,他又把“小窝班”带到西安演出,多次参加抗日演出活动和赈灾义演,由于阵容整壮,台风严谨,剧目新颖,再次声震陕西。

建国后,他仍在开封、郑州、荥阳等地演出、任教,他任劳任怨,尽职尽责,教戏、传戏、演戏一体化,在荥阳剧团不但整理排出一批新剧目,还培养出一批新演员,他的关门弟子张艳春(原名张兰英,反串须生)唱腔浑厚,高亢激越,拿手戏《王佐断臂》、《申保胥挂帅》、《三哭殿》、《打金枝》和《卷席筒》等剧目曾轰动中原大地和新疆天山南北。1956年为迎接河南省戏剧汇演,周海水调开封地区豫剧团,同豫东调名旦单绍莲联袂演出《卖苗郎》,轰动汴京。在《卖》剧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又为该团加工、整理、排演了《清风亭》、《中花庭》和《济公传》等戏,对单绍莲主演的《穆桂英挂帅》一剧进行了大手笔的加工,重点是唱腔的革新,单绍莲在祥符调的基础上,吸收了豫西、豫东各派之长,融会贯通,逐步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他同豫东“红脸王”李洪建、豫西黑头韦玉庆等名家,挖掘整理了传统戏《铡朱温》,获得1956年河南省戏剧汇演大奖。1961年到1963年河南省共召开了三次名老艺人座谈会,周海水是主要代表,他的发言受到省文化主管部门的重视,为我省豫剧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1962年近七旬的周先生同老艺人燕长庚以《清风亭》一剧参加了河南省老艺人汇演,并获得优秀奖。他到了垂暮之年,仍致力于豫剧的传统遗产和整理,为戏曲教育提供了宝贵的教学资料,为戏曲事业的发展献出毕生心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