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就诊日记

标签:
杂谈 |
首先感谢各位大小童鞋们对我博客的关注,我争取吧,就是每一篇博客都自己写,每一张相片都自己照,祝大家身体健康,心想事成!
今天写写Jay妈看医生的过程,也顺便聊聊澳洲的医疗,让所有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有何简单的了解。Jay妈怀孕36周了,以前是每两周看一次医生,今天之后是每周看一次,主要是检查一下基本状况,量量血压,测一下胎心,检查一下胎儿的生长情况,看看有什么问题需要处理,总之如果没有什么问题还是比较简单的,当然我们走的是私人医疗,各方面条件会相对好一点,后面我会讲一下澳洲的私立和公立医疗的区别。
先上图片,下面的图片就是Royal Women Hospital(皇家妇女医院,这里动不动就冠名皇家,等哪天你看到Royal Toilet的时候也别惊讶),由于是看医生所以不好带相机,所有图片均是手机拍摄。
http://s12/middle/7f7cb869ga4cd6411b8ab&690
这个是医院的入口,左边的“Frances Perry House”就是在Royal Women Hospital里面的私立部分,几周后Jay妈就要去那里生小Jay。
http://s6/middle/7f7cb869g76e1581f16d5&690
和中国的医院比起来,这里更像是一个国家政府办公楼,看不见穿着白大褂的大夫和护士,除了进行治疗或者手术以外医生一般都是西服革履的,护士也很少穿着制服到处走。
http://s1/middle/7f7cb869g76e1587bf3c0&690
来到2楼,每一位医生都有自己专属的诊室,我们的在10号。也不能完全说成诊室,实际英文是“Consulting Room”,翻译过来就是咨询室。
http://s2/middle/7f7cb869ga4cd7b438a11&690
一进门有个前台,报上你的大名,然后坐在里面的等待区等着你的医生叫你,下面图片就是等医生的地方,放着轻柔的乐曲,可以翻看一些杂志什么的,很快私人医生就会出来叫你了。
http://s11/middle/7f7cb869ga4cd8bdb288a&690
http://s12/middle/7f7cb869ga4cd8e497ccb&690
接着,是一个简单的B超检查,测量一下胎心,以及头围,胸围和身长等指数,以便确定胎儿发育是否正常,JayJay一切数据都在正常范围内,很不错。
http://s9/middle/7f7cb869ga4cd928ba298&690
我们的医生在墨尔本非常有名望,无论是态度还是技术都非常好,所以找他就诊的病人非常多,墙上的图片都是最近他接生的baby
http://s5/middle/7f7cb869ga4cd9a83d704&690
检查完毕,谢过医生后,来到前台预约好下次见医生的时间,然后带Jay妈晒晒太阳去。
以生孩子为例简单说说澳洲的医疗。澳洲就医机构一般是分为诊所和医院,下面的图片就是Jay妈刚怀孕时去的地区诊所。
http://s5/middle/7f7cb869ga4cda5ee9a14&690
得病也是一样,所有人都是先去诊所(除了紧急情况),诊所里面的GP(全科医生)先看先检查,如果需要去更专业的医院病GP会为医院写一份报告,病人拿着报告才能去医院找专科医生。这样做,能够有效合理分配病人就诊,但是也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由于澳洲人口少病例少所以导致GP水平不是很高,非常容易延误病情。以前有位朋友明明是鼻窦炎导致的头痛不适,GP楞告诉是阳光太强造成的。
很多朋友都听说澳洲福利好,看病不花钱什么的,基本是这样。通常的澳洲公民和永久居民都回享受国家的免费医疗福利,叫做Medicare,除了看医生要付一部分就诊费(三十多澳币的就诊费自己要出个十几块钱),其余所有的检查和治疗费用基本都是Medicare来出,病人不用承担。
生孩子也一样,如果选择公立医院,从头到尾不用花钱,生完孩子还能白赚5000澳币。但是服务的质量不能保证都很好,生孩子的全过程如果没有疾病,基本是看不到医生的,全是助产士来检查,B超从怀孕到生只能做两次,每次就诊等待的时间很长。临产的时候赶上哪个医生上班就由哪个医生接生,不走运的话可能还会赶上实际的或者刚毕业的,而且孕妇必须达到宫缩3分钟一次的频繁程度才能住院准备接生,否则医生不会接收反而会让你回家继续等待的。Jay妈的一个朋友宫缩很厉害了,可是去了三次医院都被医生打发回家了,告诉还没有到时候。这个没办法,医院就那么几个,生孩子的人不少又都不花钱,可不要等到最后一刻才让你来。生完后是2 – 5 人一个病房,晚上不允许陪床。
想要好的,没问题,就得多掏钱走私立医疗,因为私立医院确实相对好很多,从怀孕之初的检查到最后的生产都是由你的专属私人医生完成,期间的检查也是很完善的,除了20周的大排畸B超以外,平时每次检查都会用一个小的B超仪检查胎儿所有的发育指数。病房也都是家庭式的单人间,可以家属陪护。总之条件是远高于公立,可是要提前一年交私人医疗保险(至少每个月300多),而且还要额外再掏2700到4000澳币不等。这就叫没有花钱的不是。
总之呢,要是一切都顺利,选择公立会觉得很不错,毕竟不花钱生了孩子还白赚5000,但是要是有一些担心,尤其是第一胎的妈妈,最好还是选择私立,这样会保险一点。
Ok,下面是海边拍的,太阳光太强了所以拍大海的效果不是很好,就先上两张海边绿地的,大家欣赏一下吧 ^_^
http://s10/middle/7f7cb869ga4cdb63df849&690
http://s5/middle/7f7cb869g76e15fba5344&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