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八大山人以画哭墨点无多泪点多

(2017-08-17 07:13:54)
标签:

八大山人

朱耷

文化

分类: 书画讲坛

    八大山人以画哭墨点无多泪点多

                          文/姜卫华

《老残游记》一书的序言中说:“八大山人以画哭”。扬州画派也说八大山人的画,是墨点无多泪点多。这二句话能帮助我们理解八大山人画。朱耷(1626-1705),号八大山人,南昌人,明末清初画家、书法家,清初画坛“四僧”之一。原为明朝宗室,明灭亡后,国毁家亡,心情悲愤,落发为僧,他一生对明忠心耿耿,以明朝遗民自居,不肯与清合作。他的作品往往以象征手法抒写心意,如画鱼、鸭、鸟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满倔强之气。笔墨特点以放任恣纵见长,苍劲圆秀,清逸横生,不论大幅或小品,都有浑朴酣畅又明朗秀健的风神。章法结构不落俗套,在不完整中求完整。八大山人的绘画对后世影响极大。

http://p9.pstatp.com/large/322c0000872aea0310d4

作为明朝宗室之后,朱氏政权复亡了,朱耷本是明朝宗室弋阳王后裔,他怀着国破族灭的切肤铭心仇恨,躲进深山,当过和尚和道士,隐名埋姓了很久一段岁月。在这些日子里,他长时间一言不发。后来干脆装聋作哑,还在扇子上写“哑”字,凡遇说话不投机之人,便把折扇打开,以“哑”字拒人于千里之外。他还在住处写了一个“哑”字贴于门上。

就这样,他过了十几年哑巴生活,这十几年中,他埋头丹青,一变精细写生画法而为疏放冷逸的画法,把无处诉说、无处敢说的话,由画笔来“说”了,他决心以画骂、以画哭。

八大山人的画多属主观发泄,所以毫不顾及所要表现的对象在直觉上的外观状态。所以,他笔下的花鸟木石,形态都几乎是变态的,畸形的,这是他夸张概括造型的杰作。如《牡丹孔雀》图,本来美丽绝伦的孔雀,在这里被变形为丑怪不堪入目的形象,站在两块危石上,中有三根秃了尾的长毛。显然,这是一幅讽刺画。画中有诗:“孔雀名花两竹屏,竹梢强半墨生成。如何了得论三耳,恰是逢春坐二更。”谢稚柳先生解释这首诗和画时,道:这里的“三耳”是典故“藏三耳”故事,“藏”指奴才,三只耳朵的奴才就是马屁精。……孔雀立于危石之上了,讽刺当时统治者站脚不住,有垮台的危险。

八大山人画鱼、鸟,喜欢在画眼睛时作夸张表情,把眼睛画得特别大,有时甚至是方的。所以有怒张白眼的鸲鹆,有敛羽拳足的翠鸟,有僵直身子似在呼喊的桂鱼,有徘徊的游鱼,大都寓有画家复杂难言的隐痛。

http://p1.pstatp.com/large/321200035e3047e44000

八大山人总是在落款署名时将名讳写成直的,把八大山人,写成“哭之笑之”模样,寓意他哭笑不得。

八大山人的画运用了高度概括的手法,创造出一种超出于真实的美。他画的鱼都翻着白眼,他画的鸟样子很伤心,这叫“瞪眼鱼”、“伤心鸟”。画家把花鸟人格化,借水鸟、孤石、败荷来抒发自己的痛苦心情。如《荷花水禽图》,他的笔墨异常简练,有一种笔墨艺术的抽象美。他的画常常是笔不周而意周,是国画百花园中一朵奇葩。

八大山人的画作在东方尤其在日本备受推崇,并在世界画坛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如:《孔雀竹石图》等,书法方面有《临兰亭序轴》、《临“临河叙”四屏》,以及各大家法帖和行草诗书轴册等,都在国内外的博物馆、院中珍藏。

http://p9.pstatp.com/large/31fc0004b6d4486b21c2

八大山人,前承古人,后启来者。白石老人曾有诗曰:“青藤(徐渭)雪个(八大山人)远凡胎,缶老(吴昌硕)当年别有才。我原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其倾倒如此。今天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欣赏和理解他艺术的人越来越多。

当然,八大山人的画作为艺术欣赏未尝不可,学习借鉴之创作技法。但是,含沙射影、逃避现实的做法,对于当今艺术家来说是不足取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