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三国演义诸葛亮马谡文化 |
分类: 评弹三国 |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家喻户晓。许多人认为诸葛亮执法严明,却忽视了诸葛亮用人一言堂的硬伤。从领导者用人角度分析这则故事的教训,诸葛亮用人思维上的错位,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公元227年,诸葛亮将朝政安排妥当后,准备北伐,临行前向刘禅上了一道表章,这就是千古流传的《出师表》。
《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写道:诸葛亮为夺取天下大业,于公元228年发动了一场北伐曹魏的战争。在讨论人选时,诸葛亮不顾众议,决定使用马谡作为镇守街亭的最高指挥官。
马谡出兵街亭之前,曾立下军令状,表示若有差失,则乞斩全家。但是,马谡率兵到达街亭之后,没有听从诸葛亮“在山上扎营太冒险”的嘱咐,自以为熟读兵书,更不听副将王平的劝告,屯兵于山头。他自信地说,兵法有云居高临下,势如破竹,置之死地而后生。最终,马谡被曹魏名将张郃围困在山头,断了水粮,马谡兵败而回。马谡失守街亭,战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迫使诸葛亮退回汉中,诸葛亮北伐曹魏的计划也随之流产。为此,诸葛亮下令将马谡革职入狱,斩首示众。斩首之时,全军落泪,诸葛亮也失声痛哭。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作为一个智者的化身,在用人方面有许多亮点,但也不乏有遗憾。家喻户晓的“失街亭挥泪斩马谡”,就是诸葛亮因见其长未识其短,造成了重大历史悲剧。
马谡确是一个良才,但缺乏实践经验。史称其“才器过人,好论军计”,深为诸葛亮器重。诸葛亮南征时,即用马谡之策而赦孟获,史称“七擒孟获”。使南人以后再也不反叛了,从而稳定了大后方。马谡长期在诸葛亮身边当谋士,他的长处是出谋划策,短处是缺乏实战经验。而诸葛亮却恰恰忽视了马谡的短处,一纸将令把他推向了领兵打仗的主将位置,导致街亭一仗的失败,把马谡送上了断头台。
《马谡传》中还有这样的记载:刘备临终时,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言下之意,马谡是个好谋士,不是一个好主将。诸葛亮根本没有把刘备的话当一回事。诸葛亮片面认为好谋士必定是好主将,因此,失街亭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街亭失守,诸葛亮落泪后悔了。究其原因:首先是马谡违背部署造成了致命的错误。其次,作为三军统帅的诸葛亮难辞其咎,问题在于马谡同诸葛亮关系好,政见一致。诸葛亮用马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因此,马谡让诸葛亮失去了应有的判断力,忽视了马谡实战的短板,最终导致了战争的失败。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与诸葛亮用人不当、误人误国的内疚心理有很大关系。
如今人们一提起失街亭,便盛赞诸葛亮如何以身作则、公正执法,不仅斩马谡,还上书刘禅,自请处分,搞得刘禅不知所措。殊不知,这其实是诸葛亮用人不察的一次惨痛教训。权力过分集中,缺乏民主意识,必然会导致决策的失误,栽了跟头悔之晚矣!前车之鉴,世人当引以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