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姜卫华国学经典文化 |
分类: 人文历史 |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青年时代躬耕于隆中,并苦读经书,熟悉历朝兴衰的历史,潜心钻研兵法。
刘备三顾茅庐是不是真有其事?我们暂不考证。刘备为何要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职位聘请诸葛亮?
刘备作为集团的老板,自然懂得人才的重要性。诸葛亮未上岗前,刘备集团部门领导均属中等人才,想要安邦定国,必须要有高科技人才。再加上徐庶向刘备推荐他的好朋友诸葛亮:“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原(愿)见之乎?”徐庶告诉刘备:“这个人不是一般人,最好是老板你自己去请他。”招员工要老板自己去请,多少有点出人意料。善于网罗人才的刘备却高兴地说:“我就需要这样的精英!”
诸葛亮何许人也?他常以春秋战国时的管仲、乐毅自比,是难得的一位将才、谋士,自称“卧龙”。刘备作为求贤若渴的老板,亲自面试招聘人才,同时也接受人才的面试。刘备见了诸葛亮就说:“久慕先生大名,三次拜访,今日如愿,实是平生之大幸!”诸葛亮说:“蒙将军不弃,三顾茅庐,真叫我过意不去。亮年幼不才,恐怕让将军失望。”
刘备却诚恳地说:“我不度德量力,想为天下伸张正义,振兴汉室。由于智术短浅,时至今日,尚未达到目的,望先生多多指教。”刘备说这话表面上看是客套话,但也是抛砖引玉的考试题,到底你有几斤几两,看你如何应答?
诸葛亮随即应答:“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策,诸葛亮的对策,准确地分析了当时的天下形势,指明了刘备今后的发展战略,突出了重视人才和谋略思想,可操作性很强。刘备谦虚的态度,诚恳的情意,使诸葛亮很受感动。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发表了千古流传的《隆中对》,毅然出山,怀着统一全国的政治抱负,离开了隆中茅庐,出任刘备的军师,谱写出惊天动地的传奇。刘备请诸葛亮是必须的,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理所当然要聘用诸葛亮这样的人才。
在商业竞争当中,你作为掌门人,你找联盟的时候,你就要主动地去找。优势的人得主动,才是刘备三顾茅庐的核心所在。利用诸葛亮在南阳地区的社会关系,刘备三次去拜访诸葛亮,其真正目的是为了利用诸葛亮的人脉关系和社会影响,诸葛亮并不是布衣,他与荆州三方面集团势力都有密切关系。一是以庞德公为首的荆襄地方豪强势力;二是通过黄承彦与荆州蔡氏集团发生了潜在关系;三是成为刘琦的入幕之宾,获得了刘表长子的信任。正是由于他的广泛、复杂的社会关系,所以刘备才找他。
刘备三顾茅庐后,结果怎么样?史书上说:“荆楚群士从之如云”。这就是刘备利用诸葛亮的社会影响力,不用公关,不用破费,省心又省力,轻而易举得到了无形资产。刘备成功的关键,在于他懂得整合社会名望资源。利用一切资源打造自己的人脉关系,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诸葛亮轻松通过了刘备的面试,刘备也通过了诸葛亮的面试。这一年诸葛亮27岁,以后一直跟随大老板刘备、二老板刘禅闯天下,直到生命终止的那一刻。这一年,刘备47岁,经过摸爬滚打之后,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刘氏集团管理井然有序,资产积累直线上升,员工队伍不断壮大,地产经营越来越火。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作出了巨大贡献。可惜!最终未能成正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