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郑和下西洋朱棣文化 |
分类: 人文历史 |
郑和原名马三宝,生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马三保10岁,被掳入明营,被阉割成太监,之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在靖难之变中,马三保在河北郑州为燕王朱棣立下战功。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认为马姓不能登三宝殿,因此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三保郑姓,改名为和,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宣德六年(1431年)钦封郑和为三保太监。
一是郑和少年时就在朱棣身边长大,跟着朱棣南征北战,是“靖难之役”的有功之臣,并被朱棣皇帝视为心腹。郑和懂兵法,有谋略,英勇善战,具有军事指挥才能。
二是郑和知识丰富,熟悉西洋各国的历史、地理、文化、宗教,具有卓越的外交才能。在郑和下西洋前,郑和曾出使暹罗、日本,有进行外交活动经验。特别是永乐二年出使日本,通过郑和的外交活动,使得日本国主动出兵清剿在中国沿海的倭寇,并与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签订贸易条约。这些外交成果使朱棣皇帝十分满意,并为下西洋解除了后顾之忧。
三是郑和具有一定的航海、造船知识。郑和从小就从其父亲那里得到有关的航海知识,熟悉海洋,向往航海。在郑和担任内宫监太监时,营造宫殿,监造船舶,有造船经验。
四是郑和身份特殊,他是伊斯兰教徒,熟悉伊斯兰教义、教规和宗教习俗。郑和又是佛家弟子,他自称是“奉佛信官”“菩萨戒弟子”,他熟悉、尊重佛教。而郑和下西洋途经的国家、地方,不是信奉伊斯兰教,便是信奉佛教。共同的宗教信仰,有利于沟通相互关系。
正是,由于郑和自身条件和所具备的才能、素质,才为朱棣皇帝所赏识,并委于重任,成为下西洋船队的统帅。
明朝初年,正是国势向上发展的时期。这时,蒙古的势力已被驱逐出长城以外,明朝的封建统治已十分巩固,加上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国势日趋强盛,这就有可能使它向海外发展。朱棣自认为是“奉天命天君主天下”的“供主”,要海外各国都来朝贡。他和历代功利主义的封建帝王一样,他要宣扬国威,向外示富。
到了永乐年间,由于国力强盛,朱棣要建立一个天朝大国的思想就更加强烈了。明成祖好大喜功,常常向异域显示中国的富强。明朝初期,对海外的消极政策深表不满,故朝廷对外政策随之改变,即位后,便派宦官出国,召各国使者来朝,此举无疑可以提高明成祖的威望。派郑和下西洋的真实动机:在国外炫耀兵力,向海外各国展示中国的富强,宣扬明朝的威德。同时,他还想借扬威海外来缓和国内一部分人,对他武力夺取皇位的不满。
有人猜测说朱棣派郑和下“西洋”,是寻找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据说,“靖难之役”以后,朱允炆出走,不知所终。明成祖的皇位是发动靖难之变后,从侄儿建文帝手中夺得的,这在猜忌心很重的朱棣看来,自然是一件最不放心的事。明成祖怀疑他逃到海外避难,恐怕他将来对自己构成威胁,所以,派郑和下西洋暗中侦察建文帝的踪迹,以杜绝后患。
郑和率领的庞大船队,就其活动的性质来说,既不是一般的商船队,也不是一般的外交使团,而是由封建统治者组织的兼有外交和贸易双重任务的船队。
自明代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郑和受朝廷派遣,率领规模巨大的船队七次出海远航,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同南洋、印度洋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的友好和平交流。郑和下西洋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都是空前的。它不仅在航海活动上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而且对发展中国与亚洲各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友好关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郑和下西洋不但具有历史意义,而且还有许多超出航海之外的解读:“郑和时代的中国,则是真正承担了一个文明大国的责任:强大却不称霸,播仁爱于友邦,宣昭颁赏,厚往薄来。”郑和远航比哥伦布达到美洲和达、伽马绕好望角到印度,要早半个多世纪。所以,郑和下西洋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创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