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江南潇湘馆《红楼梦》林黛玉贾府 |
分类: 人文历史 |
《红楼梦》里林黛玉的出场是从离别开始,人们习惯叫她“林妹妹”。那一年,六岁的林妹妹洒泪拜别父亲后,乘船去投奔从未谋面的外祖母。恰是正月初六,白雪皑皑,小小年纪的她独立船头,任一叶孤舟载着她,驶向那不可知的未来。
她这一别,就是永远。故乡成了她再也回不去的地方,骨肉亲情只能在回忆中重温。虽名列金陵十二钗之中,事实上,林黛玉只是个客居在金陵的异乡人。十二钗之中的薛宝钗、史湘云都属于贾府的外来者,但宝钗本有母兄依傍,湘云原是客人身份,只有林黛玉一人,非主非客,被打上了“异乡人”的尴尬烙印。因此,她的思乡之情特别浓重,莫名的伤悲总是在一些特定的时刻侵袭着她。
初入贾府,作为客居者的她,就敏感地察觉到这里和她以往的家不一样。书中有一段写道:寂然饭毕,各有小丫环捧上茶来。当日林如海教女以惜福养身,云饭后务待饭粒咽尽,过一时再吃茶,方不伤脾胃。今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 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
曹雪芹虽一笔闲闲写过,但可以想象得到,作为一个外来者,小小年纪的黛玉初进贾府时,肯定会有一段难熬的磨合期。当然,“不合家中之式”,不仅仅是生活习惯,也包括贾府人的态度。当年在父母身边如珠似宝,爱逾性命。但在贾府,真心疼爱她的可能就只有贾母和宝玉了。两个舅舅不拿她当回事,对千里迢迢前来投奔的外甥女也不愿一见,何等的冷酷无情!甚至连有些下人也跟着势利起来,像周瑞家的送宫花时,最后一支才送到她门上。
正是因为尝尽了人情冷暖,金陵这处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在她眼中却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终其一生,黛玉都保持着难以割舍的江南情结,从她的居住地、诗词等各方面不难看出来。
她所住的潇湘馆却别有一番幽趣:凤尾森森、龙吟细细,正是潇湘馆。贾母众人先到潇湘馆,一进门,只见两边翠竹夹路,土地上苍苔布满。翠竹、苍苔确系江南所有之物,在北方并不常见,正合了黛玉“从南边来的”身份。
《红楼梦》中最动人的诗篇皆出于林黛玉之手,葬花词,海棠诗,桃花行,秋窗风雨夕,五美吟,柳絮词,读这些诗,我们能感觉到林妹妹心灵的悸颤,其灵魂在燃烧。
一直到死,林黛玉最后嘱托紫鹃的话,仍然是回家:“我在这里并没有亲人,我的身子是干净的,你好歹叫他们送我回去。”从离乡的那一刻起,她便在不断地追寻着回乡之路。而只有等到灵魂寂灭那一天,她才有机会回到最初离开的那个地方,永远融于一体,仿佛从来不曾分开过。
曹雪芹完全将黛玉的美诗化了。书中其他女性的美都是很具象的,比如说宝钗就是“脸若银盆,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而林妹妹出场时,没有描写她穿什么衣服,戴什么首饰,而是形容她“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情目”。比较起来,黛玉的外形有一种如梦似幻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