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兰亭序》山阴郗昙王羲之书法教育 |
分类: 书画讲坛 |
王羲之(321-379),东晋最杰出的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徒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世人称之“王右军”。
《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行书法帖相传之本,共28行,324字,章法、结构、笔法巧夺天工,字体潇洒流畅,气象万千,此乃王羲之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据说王羲之后来又写了几篇,都不及第一篇好。他曾感叹说:“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因此,他自己也十分珍惜,把这部作品作为传家之宝,一直传到他的第七代孙。《兰亭序》真迹第一次消失在公元四世纪,被郗县带入墓中。《兰亭序》怎么到了郗昙的手里?原来,郗鉴是王羲之的老岳父,也就是说,郗昙是王羲之的小舅子。因为这层裙带关系,《兰亭序》落到郗昙的手里应该不意外吧?除了《兰亭序》,像王羲之的楷书《乐毅论》,也被郗昙收藏。郗昙死后,将《兰亭序》等一批墨宝带进了自己的墓中。
二百年后,南北朝时期陈霸先建立了陈朝,《兰亭序》等王氏真迹在此时再度现世。当时北征军人盗了郗昙墓,盗得了大量陪葬品,其中就有王羲之及诸多名家墨宝。盗墓事发后,这些盗品全让官府没收了,秘藏不示人。
大概在公元565年前后,陈伯茂得到了王羲之这批墨宝。但在三年后的公元568年年底,陈国发生了一场宫廷政变,陈伯茂被其叔叔陈顼在途中谋杀了,《兰亭序》再次从世人面前消失,杳无音讯。后来不知怎么辗转之后被李世民收藏。李世民生前对王羲之的书法推崇至极,推为王书代表,曾命宫廷书法家钩摹数本,分赐亲贵近臣。
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唐太宗时冯承素号金印,故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神似王羲之书法,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李世民生前遗诏要求死后头枕《兰亭序》,即所谓“生则同榻死则同穴”。诗人陆游因此感慨,“茧纸藏昭陵,千载不复见。”
据《新唐书-太宗本纪》记载,贞观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李世民“皇帝崩于含风殿,年五十三”,同年八月十八,归葬于生前即营造好了的陵寝——昭陵。昭陵地宫石门被封死之日,便是《兰亭序》永别人间之时。谁知,在约三百年后,因节度使温韬盗掘关中十八帝王陵,《兰亭序》又一次进入了世人们的视线,《兰亭序》真迹之谜显得更加玄乎。
附:《兰亭序》释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