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子贡《吕氏春秋》孔子史记货殖列传文化 |
分类: 人文历史 |
儒商,顾名思义,就是儒与商的结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和商是两个被严格区分开来的称谓。儒是指秉承儒家学说的文士,其天职在于求道求义;商是通货之民,其本性在于求利求财。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以重义轻利,修身齐家治国、成贤成圣为基本价值取向和最高追求,所以尊儒而贱商。然而,在商业活动中,儒家却自觉地把儒家伦理,精神文化同商品经济行为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商业文化,端木子贡就是这样一个了不起的儒家。
端木子贡(520——456),姓端木,名赐,子贡是他的字。春秋时卫国人,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外交家和商业贸易家。
“端木”这一姓氏源出于黄帝。传说子贡的母亲蘧氏“天性善良,仁慈端庄”,在怀有子贡的时候曾梦见有神灵赐予宝玉。因此,子贡在降生后被取名为端木赐。子贡18岁开始拜于孔子门下,后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贡善于雄辩,且有经济头脑,办事通达,曾任鲁、卫两国之相。他还善于经商之道,其敏锐的商业嗅觉,赢得了一次又一次的商业契机。
据说,当吴国大军远征北方,吴王夫差强征丝棉以御寒,这使得丝绵紧缺价格走高。聪敏的子贡便抓住商机,从各国收购丝绵,然后到吴国贩卖,这其中的“价格差”让他狠狠赚了一大笔,捞得了“第一桶金”。
孔子病危时,子贡回来晚了,他觉得对不起老师,别的弟子守了三年墓然后离去,子贡则在墓旁守了六年。后来为追忆先师懿德,心灵手巧的子贡用木头雕刻出孔子像,前来祭拜的将相诸侯见状都想拥有一个作纪念,子贡又从中看到无限商机,招募工匠大批生产孔子雕像,又大赚了一把。
子贡还首开了“跨国公司”之先河。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子贡曾“废著鬻财于曹、鲁之间”,也就是奔走于各国做生意,他发现各国权贵皆以佩戴珠宝为时尚,就大量制造贵重佩饰搞“跨国营销”,赢得盆满钵满。以至于“家累千金”,因此他经常“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到之处“ 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甚至越王勾践还曾“除道郊迎,身御至舍”,可见子贡当时富有的程度,同时也说明他是名副其实的商业巨子。
然而,子贡虽善于经商,却不忘儒家学说;他家财万贯,却富而不骄、富而有仁。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可见孔子对道德仁义的看重程度。在《吕氏春秋》中,记载着一个“子贡赎人”的故事。根据当时鲁国法律的规定,如果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有人出钱将他赎回来,事后可以找国家报销赎金,并且国家还要给予精神上的表扬。有一次,子贡到别国做生意,就赎了一个同胞,回来后他拒绝了鲁国支付的赎金。对这件事,孔子批评他开了一个坏的先例。但就这件事本身,不能不说子贡仗义疏财,以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仁者胸怀的体现。
孔子的教导对子贡的人生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子贡的观念里,一个真正的“儒商”,不仅要有学问,懂得书本知识,具备社会经验,而且还要有“道德”,也就是“忠”和“信”。作为一个商人,求富取利无可厚非,但要符合道德准则。也就是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爱财”,即是要发展经济,追求货币增值,这就是商人的本性;“有道”,即是要讲人性、守道德,这是做人的起码要求。两者相结合,就是儒商经济伦理的本质。
子贡将贷殖的概念深入了中国商人和商业的内心,打通了一条中国资本冒险的通道。因为他是孔子的高徒,又是标准儒者,后世商人都把他当做“儒商”的鼻祖。他的思想作为、识见功业对后世影响深远,是一位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历史名人。
儒商在中华崛起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难怪沃尔玛公司创始人也会说:“沃尔玛最初灵感来自中国古老商号——端木子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