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米隆古希腊拉奥孔梵蒂冈博物馆文化 |
分类: 人文历史 |
从西方美术史上看,古希腊的雕刻是西方古典美术的典范,也是欧洲后来文艺复兴运动的有力根据。
大约在二三千年前,希腊还是个城邦国家。那时,城邦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希腊人要不做奴隶,又要在战争中取胜,唯一的办法就是把男子训练成能格斗的勇士,于是体育锻炼成为全民的事了。公元前776年,希腊实行四年一届的奥林匹克运动会,规定运动员裸体参加(女人不准入会场),以便检验人的体魄,夺魁者被雕成像,安放在神庙里。这一风俗,直接导致了人体美艺术。以人体为典型奉为偶像,并以人体为模特儿,雕塑了天上的神。所以希腊有那么多裸体的古代雕塑诞生,与希腊的风俗是有关的。十九世纪俄国文艺批评家别林斯基在《希腊艺术的一般特征》一文中指出:“希腊人的雕像采取了裸体的形式,在他人看来,这也许是厚颜无耻、有碍观瞻的,而在古代世界,这却曾经是纯洁无瑕的诗章和对人的尊严的赏识。希腊人的雕塑之所以能够达到这种最高的发展,结下了如此丰硕的果实,就是由于这个缘故。”
其次,古希腊虽说是奴隶制社会,但在自由阶层里,还贯穿着古典的民主体制,由于有奴隶劳动的养活,古希腊诞生了《荷马史诗》,出了大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得等,当时美学还是哲学的一个部门。在这些哲学家的艺术思想指导下,古希腊的雕塑艺术摹仿自然,追求艺术上的真、善、美。
公元前五世纪前后,是古希腊艺术繁荣时期,雕刻家米隆、菲底亚斯和坡里克利特,是当时最著名的雕刻家。米隆的代表作有《掷铁饼者》。菲底亚斯的代表作有《黄金象牙宙斯坐像》。
《掷铁饼者》创造了一个希腊人理想化的男子塑像。雕像选取掷铁饼的一个瞬间动作。它不是动作的终结,也不是动作的起点,而是还在继续。左手扶在右膝上,微弯的躯干和长长伸出的右臂,使整个形象达到隐定感。这座雕塑成了优秀运动员的纪念碑。高约152 厘米,罗马国立博物馆、梵蒂冈博物馆、特尔梅博物馆均有收藏,原作为青铜,米隆作于约公元前450 年。原作已佚,现为复制品。雕像选取运动员投掷铁饼过程中的瞬间动作,这正是铁饼出手前一系列瞬间万变动作中的暂时恒定状态,运动员右手握铁饼摆到最高点,全身重心落在右脚上,左脚趾反贴地面,膝部弯曲成钝角,整个形体有产生一种紧张的爆发力和弹力的感觉。形体造型是紧张的,然而在整体结构处理上,以及头部的表情上,却给人以沉着平稳的印象,这正是古典主义风格所追求的。
公元前四世纪,是古希腊雕刻家帕拉克西特、史科巴斯、列西普斯活动的时期。帕拉克西特擅长雕塑娴雅的女性,据说他雕《尼多斯的阿芙罗蒂德》女神像时,请来了他的女友,雅典最美的妇女芙丽涅当模特儿。作者按照女友的形象,雕刻了一座全裸的女神像,数百年来,来观赏这座女神像的人络绎不绝。
《米洛斯的维纳斯》与《拉奥孔》,无疑是举世闻名的古希腊雕刻杰作。《拉奥孔》是1506年在罗马发掘出来的一座雕像,大约创作于公元前一世纪。这座雕像据说由阿格德、波里多和阿菲诺多三人合作,题材来自希腊传说。拉奥孔是小亚细亚半岛上特洛耶城的祭司,因得罪于神灵,上天就放出两条大蟒蛇把他父子三人活活缠死。雕刻家深刻地表现出人物在蟒蛇紧缚之下所流露出来的极度痛苦。拉奥孔形象尤其完美,他有着魁伟的体魄,脸孔呈现极度痛苦的神情,让人看见他在两条巨蟒的缠绕下,永远无法脱身的悲剧,从而油然而生一种崇敬。这座雕像被认为表现了悲壮美的典范。
继承保存古希腊文化的是古罗马,古罗马是欧洲仅次于希腊的文明古国。古罗马打败了古希腊,俘虏了希腊工匠,于是,希腊工匠来到罗马的许多城市服役,替罗马人画壁画。其中一个例子就是意大利庞贝城也是希腊人美化的,要不是大自然的惩罚,发生了一场火山爆发把庞贝城埋了起来,谁又能解开这个千古之迷呢?这个偶然事件发生在公元79年,由庞贝城外的维苏威火山爆发,全城埋于火山灰下,过了一千年后,即十八世纪,人们才完整地从地下发掘了这座“死城”,并且看见了墙上的古代壁画。
这些当时希腊工匠所画的壁画,题材与希腊神话相近,如《家》、《马尔斯与维纳斯》、《秘仪图》等。这些壁画人物比例正确,画法朴素稚掘,有浮雕感。从希腊雕刻,进而到庞贝壁画,我们看到西洋画从一开始就与雕刻有缘,就是对雕刻的模仿,也就是对自然物的模仿,从而造成他们绘画写实的风格,与东方艺术分道扬镳就不足为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