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咋炼成宠辱不惊术‘砖家’的?
(2011-11-23 07:24:24)
标签:
李白凤凰台杨国忠文化 |
分类: 人文历史 |
李白(701--762),字太白,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功成身退”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
《幽窗小记》中有这样一幅对联: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为人做事能视宠辱如花开花落般平常,才能不惊;视职位去留如云卷云舒般变幻,才能无意。“宠辱不惊”,意即得荣受宠和受侮遭辱都不感到惊异。这里的“宠”,可理解为得志的时候;“辱”,则可理解为落魄的时候。
一幅对联,寥寥数语,却深刻道出了人生对事对物、对名对利应有的态度: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这样才可能心境平和、淡泊自然。一个看庭前三字,大有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之意,而望天上三字则又显示了放眼远去,不与他人一般见识的博大情怀;一句云卷云舒更有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崇高境界。与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有异曲同工之妙,更颇有魏晋人物的旷达风范。
天宝元年,李白来到京城赶考。他听说考官是太师杨国忠,监官是太尉高力士,二人皆爱财之辈,倘不送礼,纵有天大的本事也得落第。李白偏偏不送一文。考试那天,李白一挥而就,交了考卷。杨国忠一看卷头上李白的名字,就提笔就批:“这样的书生,只好与我磨墨。”高力士说:“磨墨算抬举了,只配给我脱靴。”便将李白逐出考场。
一年后的一天,有个番使来唐朝递交国书,上面全是一些密密麻麻的鸟兽图形。唐玄宗命杨国忠开读,杨国忠如见天书哪里识得半个?满朝文武,亦无一人能辨认。唐玄宗勃然大怒:“枉有你们这班文武,竟无一个饱学之士,为我分忧。限三日之内,若无人认得,文武官员一概免官问罪。”后来,有人推荐李白,他走上金殿,接过番书,一目十行,然后冷笑说:“番国要大唐割让高丽176城,否则就要起兵杀来。”玄宗一听,急忙问文武百官有何良策?群臣面面相觑,个个目瞪口呆。无奈,玄宗转向李白。李白说:“这有何难,明日我回答番使,令番国拱手来降。”玄宗大喜,拜李白为翰林学士,赐宴宫中。
第二天,唐玄宗宣李白上殿,李白见杨国忠、高力士站在两班文武之首,便对唐玄宗说:“臣去年应考,被杨太师批落,被高太尉赶出,今见二人甲班,臣神气不旺。请万岁吩咐杨国忠给臣磨墨,高力士与臣脱靴,臣方能口代天言,不辱君命。”唐玄宗用人心急,顾不得许多,就依言传旨。杨国忠气得半死,忍气磨墨,然后持砚侍立。骄横的高力士强吞怒火,双手脱靴,捧着跪在一旁。
李白这才舒了一口气,写了一封陈述利害的诏书,番使听了吓得魂飞魄散,连连叩头谢罪。李白受辱不惊,最后得以雪耻。后来,李白还深得玄宗之宠,但他却主动向玄宗上书,要求离去。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写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正表达了他平生蔑视权贵的思想。
元朝《唐才子传》载:李白登黄鹤楼,豪情满怀,诗兴勃发。正欲即兴赋诗,却见同代诗人崔颢已先于他,将《黄鹤楼》一诗置之于此:“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开元年间考中进士,曾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青年时诗风轻艳,多写妇女题材,晚年出入边塞,写下了不少优秀的边塞诗篇,诗风亦转为刚健雄浑、豪迈壮逸。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不禁叹为观止: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即严羽,南宋诗评家)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
“眼前有景”却“道不得”,何故?因为“眼前之景”已让人“先入为主”了,如不作出比崔颢更好的诗,岂不让人见笑?于是宁可不“道”,也不因为自己是一代诗仙而滥竽充数。李白是很有点自知之明的。后来,李白登南京凤凰台,感到黄鹤楼与凤凰台颇为相似,便仿崔颢的原韵作了一篇《登金陵凤凰台》,诗云“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想一下,李白为什么要来这么一首呢?一定是他真的是羡慕已极,定要找个题材试试身手,于是就选中了“凤凰台”这个所在作诗比划这么一下。结果如何呢?我想,这应该是两种评价,一个是李白自己,他一定认为,象崔颢那样写出来不成问题,更不成难题,崔的成功意境而已。我若有他那种境界,会强于他的。所以李白的诗在其后的时光中总是以意领先而必胜。外人的评价呢,觉得这李白之仿作实在是不如崔颢的好,应警告后代们,仿写为一大禁忌。但也总觉得这崔颢除此诗外它诗已真的不是绝佳了,哪能比之于李白呢?后来的诗不如李白,是崔颢傲了呢,还是灵感不常在了?其实,崔颢之一诗仅是瞬间一感的“偶悟”,李白之一生则是通达坦荡的“彻悟”,二人的区别不过如此。所谓功夫在诗外,还要靠读者自己的思索和领悟。
说到底,只要有了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方能心态平和,恬然自得,方能达观进取,笑看人生。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杰出的爱国宗教人士赵朴初同志遗作中写道:生亦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我兮何有,谁欤安息。明月清风,不劳牵挂。这正充分体现了一种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达观、崇高的精神境界。一句话,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是真英雄自洒脱,是真名士自风流!
李白留给后世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九百多首诗篇。这些熠熠生辉的诗作,表现了他一生的心路历程,是盛唐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艺术写照。其诗歌对后代也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