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慈善企业家的孝心日记感动了数万民众

标签:
社会 |
【编者按】5月24日,以孝治家“慈善企业家队伍”义工、安徽合肥慧德书院院长费凡老师,在“美篇”平台上,发表了一篇《忠孝传家记》,感动了数万读者。在这篇孝心日记里,费凡老师满怀深情地抒写了自己在已故父亲的生日里对老人家的怀念,回顾了自己多年来尽孝和弘扬孝道的心路历程,检讨了自己年轻时曾对父亲感情的疏忽,并引经据典积极倡导人们尽孝。不仅如此,费凡老师还不断坚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家人做起、从培养好后代的孝心孝行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带头搞好全家的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并带动大家,用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好、子女教育得好、社会风气好才有基础”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投身以孝治家全国示范基地填海巷社区的以孝治家行动。
农历四月二十四是父亲的生日,也是父亲离开我们的第251天。说来很是惭愧,我大概40岁左右才记住父亲的生日。但父亲都会在我的生日前几天提醒我,特别是母亲离开后,我们三姐弟的生日基本上父亲都会准时提醒。
记得有一次父亲打电话时,老是问我明天是什么日子呀?我当时很忙就不耐烦地说不知道,但当父亲说明天是你的生日时,我感到无比惭愧。从那以后父亲在每次和我说话时都简洁明了,现在每每想起都忏悔不已。
《论语·为政 》里,子夏曾问过孔子,何为孝?孔子的回答是:“色难”。“色”乃和颜悦色之意,“难”意为困难。“色难”的意思就是说,孝顺父母,不给父母摆脸色看,是最难的。
于丹老师也曾在一次讲座中说,儿女有钱了很容易做到给父母买车、买房,但是最难做到的就是不给父母脸色看。生活中,总有很多人认为,只要给父母足够好的物质条件,吃好用好,就算孝顺了。
孝是中华文化的根,敬是孝道的本。正如孔老夫子说: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日常生活中对待父母看自己的心情,是目前为人子女的普遍现象,都是缺乏孝道感恩的教育。
儿子过生日时,不仅给妈妈做了一碗长寿面和行感恩大礼,还隔着手机也给我行三拜九叩感恩大礼。把每次吃吃喝喝的方式,调整到感恩的孝道中来。
很欣喜的是,侄子乐乐也在过生日时,给他妈妈行三拜九叩感恩大礼。看到孩子们认认真真、恭恭敬敬行大礼的样子,我内心无比欣慰。
《孝经》中告诉我们:“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千万不能成为无知的父母,否则就要承担“子不教、父之过”的责任,更不能成为古人说的:家里无道,孩子不孝。
最近我的回迁房和国学馆同时装修,姐姐问哪个先装?我说肯定是国学馆先来!就是等着国学馆装修完工后,要宣传生日孝道感恩大礼,让更多的家庭和孩子们,都能学习力行古圣先贤的经典教育,使千家万户都能够积极参加以孝治家、幸福万家。
我把在广州的房子租完拉着家具回来时,依然有不少朋友问我:“住了24年的地方,你就真的这么回去了吗?”如果没有学习古圣先贤的经典,还在名闻利养和所谓的梦想中的话,肯定是继续住在待了24年的广州,更适合我的发展,毕竟我回到老家得相当于从零开始。
但父亲在临终时说:“老家发展得也不错了,在哪里都有利有弊,毕竟孩子们都大了,何况家在这里呀!”听得出来,父亲是希望我带着孩子回老家发展的。老人家对传统叶落归根文化的理念,我是现在才完全体会到他的感受了。
记得女儿在弟弟过生日时候问我:能否在她生日前也提醒一下?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毕竟父亲教会了我怎么做父亲了。
据了解,费凡老师为了尽孝和实现父亲的遗愿,毅然决然地举家从广州花都迁回家乡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居住,并继续开办以“家道传承、慧德幸福”为理念的慧德书院。当得知该区明光路街道填海巷社区已成为以孝治家全国示范基地后,他非常激动,不顾返迁后的事务繁忙,积极学习领会《以孝治家行动战略部署》,积极参加以孝治家“三支队伍”建设,积极投身以孝治家“三大工程”实施,并经常以慈善企业家的情怀和身份,利用各种时机,走访慰问老人,给老人们送去温暖、祝福和帮助,深受大家的好评和赞扬。(以孝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