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御厂的梅瓶制作及发展
(2011-08-09 11:55:40)
标签:
文化 |
一.梅瓶的早期发展及名称由来
“梅瓶”是我国古代一种比较典型的实用装饰性器物,最早可以上溯至新石器的储水陶器,后来经过不断改良,发展到唐宋时期以装酒闻名的容器。从文史资料看,“梅瓶”一词在宋代就曾出现。清代内务府造办处的乾隆宫档中曾提到“梅瓶”民国时期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也曾谈及:“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抵于足则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也。宋瓶雅好作此式,元明暨清初,历代皆有斯制,红色者仿均为最多,豆青、天青、茄紫、豇豆红等诸色均有之。”
二.明清梅瓶的造型多样性
梅瓶在元代景德镇的制作已经相当发达,遗留下包括圆、八方等多种造型。虽然元末明初的战乱曾使景德镇制瓷业深受打击,但明初御厂建立后官窑瓷制作恢复很快,并迅速进入产品开发状态。永宣时期御厂已经安心着手新颖器物造型设计,形成积极态势。所以,洪武、永乐、宣德御厂都留下不少梅瓶制品。经历了瓷器发展不太明朗的空白三朝,历史上迎来明代又一段制瓷黄金期——成化朝,官窑梅瓶制作再次鼎盛。与永宣时期相比,成化梅瓶制作更偏向小型化发展,即带有很强的赏玩意识。清代梅瓶制作黄金时期应在康、雍、乾三朝,当时统治者对官窑器的严格要求及热情投入都让梅瓶制作进展很大。这些不同时期、不同使用目的所制作的梅瓶在器身曲线、颈口、器盖等处都表现了很强的造型多样性。
1.器身曲线
器身曲线是决定梅瓶造型的关键所在之一,可以直接影响到器物稳定性及审美艺术效果。明清时期各种梅瓶产生出形形色色的器身曲线,不同器身曲线造就了风格迥异的梅瓶制品。
2.梅瓶的颈口与器盖
颈口造型是梅瓶的又一重要特征。通常,明清梅瓶分盘口、直口、弦纹口、敞口以及其它多种造型,这些颈口又与不同瓶盖构成各自搭配。流传至今,瓶盖多被遗失,完好保存的梅瓶所剩寥寥,因此不少被后人误解为无盖产品。
三.明清梅瓶的底足修胎与施釉
明清期间,梅瓶底足有过明显改革,所以出现了不少特殊造型。就施釉发展角度看,从原来简单的无釉阶段进化到后来的精美施釉阶段,其大致划分为底足无釉期、底足施釉无款期、底足施釉落款期三大发展阶段。
四.梅瓶的尺寸多样性及用途演变
明清御厂制作的梅瓶不仅造型丰富,尺寸种类也相当惊人。小到十余厘米,大至六、七十厘米,可谓五花八门。以尺寸大小来分析明清两朝具有代表性的梅瓶,可以看出明代制品多比清代制品高大,说明就梅瓶这一造型而言,清代御厂更趋向小型化、精巧化发展。产生这一变化除了与御厂制瓷工艺发展有关外,还与梅瓶在两个时期中的功用变化不可分割。梅瓶在唐宋时期主要做为容器使用,而在明代逐渐进化为实用(包括陪葬)与赏玩功能相互结合的器物。进入清代后,官窑梅瓶更倾向于赏玩方面发展,以至出现完全丧失实用功能的珐琅彩瓷梅瓶。在这种情况下,梅瓶的精巧化制作似乎成为该造型发展的必然趋势。
五.综述
从明初御厂设置至清代官窑颓废,景德镇的梅瓶大致经历了前后两段制作高潮:首先是明代的宣成期间;其次是清初康、雍、乾三代。两大时期梅瓶不仅在造型方面出现很多变革,功用也发生彻底改变。从实用到赏用兼备乃至纯粹赏玩,表明历史改变的不仅仅是梅瓶造型,还有统治者对它们的各自使用态度及审美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