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水经注》研究 |
“高梁之水”与“高梁水”的区别
图文|王春
1。“高梁之水”源于蓟城西北平地泉,东经燕王陵北,又东经蓟城北,又东南流注入漯水。
“高梁之水”之名见于《水经注》卷十三,《水经注》卷十三云:
“漯水又东南,高梁之水注焉。水出蓟城西北平地泉,东注,迳燕王陵北。又东迳蓟城北,又东南流。《魏土地记》曰:蓟东一十里,有高梁之水者也。其水又东南入漯水。……《魏土地记》曰:清泉河上承桑乾河,东流与潞河合。漯水东入渔阳,所在枝分,故俗谚云,高梁无上源,清泉无下尾。盖以高梁微涓浅薄,裁足津通,凭藉涓流,方成川畎。清泉至潞,所在枝分,更为微津,散漫难寻故也”。
上文中北魏郦道元所说的蓟城,指的是位于原宣武区的蓟城,也就是考古学家赵其昌所说的“后期蓟城”。郦道元引《魏土地记》所说的“蓟城”指的是位于石景山区的蓟城,即“前期蓟城”,也即是郦道元在《水经注》卷十三中所称的“蓟县故城”。
由记载可知,高之水的源头“平地泉”的位置在“前期蓟城”东十一里、“后期蓟城”的西北。
其中”高梁无上源“,是说高梁之水由于没有发源于高山的泉水,只是源出平地一泉,所以泉流细小水浅,凭借细流成为平地田间的小水沟。
《水经注》卷十三记载的“高梁之水”与卷十四记载的“高梁水”是两条不同的河流,说明一下。
2。“高梁水”是在戾陵堰处承接漯水,它是漯水的汊河,它东经梁山南,又东北经过立于“前期蓟城”东门内道路北边的《刘靖碑》的北边,又东南流经“后期蓟城”的北边,又东到达潞县注入潞河。
《水经注》卷十四云:
“鲍丘水又南过潞县西,鲍丘水入潞,通得潞河之称矣。高梁水注之,水首受漯水于戾陵堰,水北有梁山,山有燕刺王旦之陵,故以戾陵名堰。水自堰枝分,东径梁山南,又东北径《刘靖碑》北。……又东南流,径蓟县北,又东至潞县,注于鲍丘水。
由上文可知,“高梁之水”发源于平地泉,注入漯水。而“高梁水”与漯水同源,是漯水的汊河,注入潞河。
这是两条不同的河,切不可当作一条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