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金顶山上

(2019-06-07 16:47:21)

                                  图文/帝青王春
       金顶山位于北京石景山区,金顶山(亦名:琅山),山体由砂岩和页岩组成,基岩裸露,主峰海拔140.5米,主峰北侧100米处山丘海拔130米,还有6个海拔为108.9米、120.2米、120米的矮峰(山丘)。山北为琅山村、山南为金顶山村、山西有模式口村。
       金顶山就是前期蓟城的蓟丘(图1),观点可参见
                             轩辕台在石景山区的金顶山(修订版)

 图1
  

      《析津志辑佚》:“轩辕台,在京西,世传黄帝筑此台(注:当是祭祀黄帝的祭祀台)。李白云: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飞入轩辕台,即此也”。可见元代《析津志》指明了轩辕台在京西。唐初诗人 陈子昂在诗序中曰“因登蓟丘......亦有轩辕之遗迹也”,其《蓟丘揽古》诗:“北登蓟丘望,求古轩辕台。应龙已不见,牧马生黄埃。”有此可知陈子昂登上蓟丘四下张望,寻找轩辕台的遗迹,可见在京西的"蓟丘"之上还有祭祀黄帝的“轩辕台”。

        黄帝为炎黄部落联盟的组织者,至春秋后期,“黄帝”称号已为华夏族共同前进的旗帜,视为共同始祖。故此,古时的人们多在重要地区建筑“轩辕台”,常常举行较大的祭祀活动,用以表示对他的崇拜和祈愿得到他的神灵保佑。不管周武王是封黄帝之后于蓟还是封帝尧之后于蓟,都能说明是封黄帝的后裔于蓟,因为史载帝尧也是黄帝之后裔。所以说,位于蓟丘上的“轩辕台”应是黄帝之后设立的,用来祭祀黄帝。

       先秦城市中商和西周时代的都城是以帝王的宫殿和祖先的宗庙为主体的城市,宫庙杂处【1】。看房山区琉璃河镇董家林村的西周燕城的城内是祭祀区和宫殿区,西周蓟城的城内也应是祭祀区(有轩辕台和宁台、磿室)和宫殿区,当时蓟城的大小与燕城相仿,即是边长800-1000米左右见方的城邑。根据考古学的发现,东周列国都城的普遍形制是“两城制”,即以宫庙为主的宫城和以平民居住的工商业区为主的“郭城”【2】。袁山松《郡国志》记载的”蓟城南北九里(约3700米)、东西七里(约2900米)“就当是东周至汉代的蓟城的郭城规模。

       古代祭祀台有圆形祭祀台和方形祭祀台,一般来说,祭天、祭祖是圆形台,祭地是方形台。我根据祭祀台形状在蓟丘(金顶山、琅山)上寻找“轩辕台”。在金顶山主峰北侧100米的地方,有凸起的由黄色砂岩构成的岩石裸露且很平整的圆形平台,平台直径20米,海拔130米,是金顶山的第二高丘,并且是金顶山唯一的一处由砂岩构成的山丘,也是唯一的一处圆形平台。此处黄色砂岩呈现的色彩与故宫黄色琉璃瓦的颜色相近,而金顶山其它的山头都是灰黑色或褐色的页岩构成。《史记.五帝本记》:“轩辕】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故号黄帝黄色砂岩山丘与“土德之瑞(土色黄)”之说相合,黄色砂岩构成的圆形平台符合圆形祭祀台的特点,此处应是祭祀黄帝的最佳之处。古代祭祀方式有升烟以祭,具体操作方式:先积柴,在柴上放牺牲玉帛,燔烧而使之升烟,使之闻到烟气就算是享用了。2016年我与金顶山护林员王国军在黄色砂岩处相遇并交谈,他手摸着呈现颗粒状的砂岩,凭借曾经在砖厂工作的经验的王国军认为此处砂岩被火烧过。这里被火烧过的现象,使我联想到与积柴燔烧的祭祀活动有关联。所以,自我否定以前自认为金顶山水塔西侧是“轩辕台”的看法,我最终认为黄色砂岩山丘处就应当是祭祀黄帝的“轩辕台”之所在(图2、3、4、5、6、7)。

轩辕台在石景山区的金顶山(修订版)
                                                                                  图2

轩辕台在石景山区的金顶山(修订版)
                                                                           图3

轩辕台在石景山区的金顶山(修订版)
                                                                                   图4

轩辕台在石景山区的金顶山(修订版)
                                                                     图5

轩辕台在石景山区的金顶山(修订版)
                                                                               图6
轩辕台在石景山区的金顶山(修订版)
                                                                             图7
 注释:
【1】.【2】徐苹芳《中国城市考古学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12月,第2页。

    2019 4 9修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