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瓷器--元代017--釉里红云龙纹梅瓶

(2011-05-26 10:17:30)
标签:

极品王

古玩

收藏

瓷器

釉里红

文化

分类: 【藏阁之宝--瓷器】
藏品名称   釉里红云龙纹梅瓶

藏品编号

  瓷器03-017
藏品朝代  
备 

    高31.5cm。
    全器虽然由五段所接,但不管旋转到哪个方向,看过去都非常端正,可见制作之规范。四层画工由五处双弦纹相间隔。除卷草纹、缠枝花和莲瓣纹外,主体绘云龙纹。长长的上下腭张着大口,使头部和颈部愈加显得精小而纤细。弯曲的龙身画有网格纹。腿部肌肉隆起而有力,下绘三爪。施青白釉。釉里红线绘笔法娴熟。美中不足的是该梅瓶釉里红的发色没有烧制成功。龙的前半部分包括其上边之缠枝花纹,这一区块的纹样基本上烧飞了。龙头只剩下隐约可见的大致轮廓,前腿唯留下依稀可辨的三个爪,缠枝花也七零八落地仅留下色泽浓重处的几个瓣。那个时期窑温的很不均匀以及釉里红烧制的艰难由此可见一斑。
    拥有“长眼”功能的土沁花是本梅瓶的最大亮点。一颗颗既有大小、又有高出釉面变化之土沁点,密集地攒聚在釉里红线条上,使线条中间部位的红色发白,而线条外的晕散却仍然“红心”不变。这现象在第2和第3、4幅图照中都可以看出。最明显的要数第5、6幅图照。第6幅是第5幅加深部位的再放大。双箍线中的下箍线在加深的框内早已烧飞而不复存在了。这根竖直的绝大部分已发白的上箍线,在其下端残存的白里透红中,可反映其釉里红原貌。釉里红线条易先行受沁的特性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同穿青白釉“外套”的条件下,为什么釉里红线条处极易受沁,而青白釉面不严重?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今日笔者只是把它提出来,最终还是有望理化学者的解答。此处唯一可以肯定的,像这类会“挑肥拣瘦”落户点的土沁花,是任何人工化学方法作伪所无能为力的。所以,此梅瓶的必老应该无疑。

 

http://s11/middle/7f6919f2ga4246810c21a&690

http://s11/middle/7f6919f2ga424684dcb6a&690

http://s7/middle/7f6919f2ga424683e8066&690

http://s16/middle/7f6919f2ga424683e7a2f&690

http://s12/middle/7f6919f2ga424681ff36b&690

http://s8/middle/7f6919f2ga424682f2aa7&690

http://s10/middle/7f6919f2ga424685d06e9&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