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秦皇岛地质实习报告02

(2012-06-13 00:05:35)
标签:

转载

分类: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

2 地层古生物

 

盆地地层属于华北型,地层发育较好,出露较全,化石较丰富,除普遍缺失上奥陶统、志留系、泥盆系、下石炭统、中下三叠统、白垩系、古近系及新近系之外,各地层单位划分标志清楚,地层特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全区范围内出露的地层有上元古界青白口系,下古生界寒武系和中下奥陶统,上古生界中上石炭统和二叠系,中生界上三叠统和侏罗系,以及新生界第四系(见表2.1)。

表2.1柳江盆地地层系统简表

新生界Kz

第四系Q

 

 

Mz

侏罗系

J

上统

孙家梁组J3s

中统

蓝旗组J2l

下统

北票组J1b

三叠系T

上统

黑山窑组T3h

Pz2

二叠系P

上统

石千峰组P2sh

上石盒子组P2s

下统

下石盒子组P1x

山西组P1s

石炭系C

上统

太原组C3t

中统

本溪组C2b

 

Pz1

奥陶系O

中统

马家沟O2m

下统

亮甲山组O1l

冶里组 O1y

上统

凤山组 ∈3f

长山组 ∈3c

崮山组 ∈3g

中统

张夏组 ∈2z

徐庄组 ∈2x

下统

毛庄组 ∈1mo

馒头组 ∈1m

府君山组 ∈1f

上元古界Pt

青白口系Qb

 

景儿峪组 Qbj

长龙山组Qbc

上太古界

绥中花岗岩γ2

 

注:“~~~~~”角度不整合;“-----”平行不整合

本区地层自老而新简述如下:

2.1太古-早元古界

绥中花岗岩:

【岩性特征】本区出露的混合花岗岩是绥中花岗岩的一部分具有两期混合岩化交代作用,第一期为区域性注入式钾质交代,第二期为脉体注入硅质交代、沿片理注入石英脉切穿前期长英质混合条带(见图Ⅰ.1)。

【出露分布】绥中花岗岩主要出露于本区东部及南部边缘。

【岩相】本区混合花岗岩以混合岩化作用为主,晚期花岗岩浆的作用有所表现。属太古——早元古代侵入岩体。             

~~~~~~~~~~~~~~~~~~角度不整合~~~~~~~~~~~~~~~~~~

2.2上元古界

2.2.1青白口系

长龙山组(Pt3ql):

【岩性特征】下部为灰白色含砾粗粒长石石英净砂岩(见图Ⅰ.2),向上过渡为紫色、黄绿色杂色页岩,上底部砂岩稳定成分增加,顶部出现蛋青色泥灰岩。与景儿峪组分界处为紫色泥岩。

【出露分布】该组为本区内最老的沉积地层单位,主要分布在东部张崖子至东部落、南部鸡冠山等地。以张崖子村西剖面最好,厚度91m 。

【沉积相】属滨海相至浅海相沉积。

景儿峪组(Pt3qj):

【岩性特征】本组地层主要以灰白色、紫红色薄层泥质条带灰岩为主,厚约38m。分界线标志层唯一其底部黄褐色或带铁锈色的中细粒铁质含海绿石石英净砂岩。

【出露分布】主要分布于实习区东部,以李庄北部剖面为代表。

【沉积相】其底部为中细粒长石石英净砂岩具大型海成风暴波痕、海相特征明显,因此本组属滨海相至海相沉积。

---------------------平行不整合---------------------

2.3下古生界

2.3.1寒武系(∈)

 本区寒武系由浅海相碳酸岩及页岩组成。平行不整和于青白口系之上,集中分布于柳江盆地边缘,地层发育,化石丰富,分层标志明显。依据化石,岩性划分分为三个统八个组。

下寒武统(∈1

府君山组 (∈1f)

【岩性特征】岩性主要为暗灰色豹皮状、含沥青质白云质灰岩(见图Ⅰ.3),厚146m,与下伏景儿峪组平行不整和接触. 上部为灰白色豹皮状白云质灰岩,夹暗灰色薄层灰岩,与下伏景儿峪组分界标志是下部暗灰色厚层状结晶灰岩,底部薄层灰岩中含角砾或砾岩。

【出露分布】区内寒武系最下部地层,东部落至沙河寨,以及西部上平一带。东部落北侧剖面可作为本区标准剖面。

【化石】中华莱得利基虫、核形石。

【沉积相】属浅海相沉积。

馒毛组(∈1m

在区内馒头组、毛庄组合并简称为馒毛组。

(1)馒头组

【岩性特征】由于岩体侵入,构造破坏和风化剥蚀而出露零星。岩性以紫红色的泥岩和页岩为主(见图Ⅰ.4),底部具有角砾岩和砾岩,页岩中含石盐假晶并夹少量白云质灰岩,本区厚71m,平行不整合于府君山组之上。分界标志是其底部含角砾状薄层泥岩。紫红色页岩发育,砖红色页岩、泥岩,底部为角砾岩。

【出露分布】东部落以西剖面出露较好。

【化石】本组未发现可靠化石。

【沉积相】属干旱条件下滨海相或泻湖相沉积。

(2)毛庄组

【岩性特征】岩性以紫红色页岩为主,页岩中含少量白云母片,就其颜色要暗于馒头组的砖红色,呈现为猪肝色,但要比上覆徐庄组的暗紫色则新鲜一些,本组厚112M,毛庄组与馒头组为融合接触关系。

【出露分布】沙河寨西山出露较好,并有闪长玢岩的侵入。

【化石】辽西虫、幕府山虫,灰岩透镜体含核形石。

【沉积相】属泻湖相沉积。

中寒武统(∈2

徐庄组(∈2x )

【岩性特征】岩性以黄绿色含白云母粉砂岩(见图Ⅰ.5),夹有暗紫色粉砂岩,细砂岩和少量鲕粒灰岩透镜体为特征。本组总厚101m,整合于毛庄组之上。其分界标志层是以其底部出现黄绿色页岩与紫色页岩互层,含有绢云母的页岩。

【出露分布】分布较广泛,以东部落西山出露较全。

【化石】产丰富的三叶虫化石:毕雷式虫(见图Ⅴ.1)、辽阳虫、原附节虫、孙氏盾壳虫及腕足类动物化石。

【沉积相】属浅海相沉积。

张夏组 (∈2z )

【岩性特征】岩性分三段:下部为黄绿色页岩与鲕状灰岩互层(见图Ⅰ.6);中部为含叠层石灰岩及白云质灰岩和薄层鲕状灰岩互层;上部为含泥质灰岩、薄层灰岩,竹叶状灰岩.本组与下伏徐庄组为整合接触关系,厚度为120-130m。

【出露分布】寒武系在区内分布最广的地层之一,主要分布在东部落、318高地、揣庄、张庄、赵家峪、上平山及吴庄等地,以285高地东山脊发育较好、较全。

【化石】本区含大量三叶虫化石,德氏虫、双耳虫、叉尾虫等。

【沉积相】属浅海高能环境沉积。

上寒武统 (∈3 )

崮山组 (∈3g )

【岩性特征】下部为紫色页岩,粉砂岩夹砾屑灰岩;中部为灰色灰岩(薄层灰岩、鲕状灰岩、条状灰岩),上部为紫色砾屑灰岩与紫色粉砂岩互层。顶部为灰色厚度藻灰岩,厚度100m左右。底部以紫色砾屑灰岩与下伏张夏组含泥质灰岩整合接触,分界标志层为紫红色的竹叶状灰岩(见图Ⅰ.7)。

【出露分布】主要分布于柳江盆地之内侧,出露整齐,完整。本组以王家峪南山牛圈至285高地出露较全。

【化石】含三叶虫化石:蝴蝶虫、蝙蝠虫、光壳虫、圆老伦斯虫等,又含叠层石。

【沉积相】属滨海相至浅海相沉积。

长凤组(∈3cf)

本区内长山组和凤山组统称为长凤组。

(1)长山组

【岩性特征】主要岩性为紫色碎屑灰岩,粉砂岩与页岩互层、夹藻灰岩。地层厚度很小,仅18M,与崮山组为整合接触关系。以本组底部含海绿石的紫色生物碎屑灰岩与崮山组顶部藻灰岩相分界。

【出露分布】285高地东山脊上出露最好。

【化石】长山虫,庄氏虫、蒿里虫以及原始的腕足动物化石。

【沉积相】属浅海相沉积。

(2)凤山组

【岩性特征】底部薄层状泥质条带灰岩(见图Ⅰ.8),往上为生物碎屑灰岩、钙质页岩、鲕状灰岩互层,厚92m。本组与下伏长山组为整合接触。

【出露分布】实习区北侧、西侧均有出露,揣庄北285高地东坡出露较好。

【化石】含三叶虫化石:褶盾虫、济南虫、方头虫等。

【沉积相】属于浅海相沉积。

2.3.2奥陶系 (O)

本区奥陶系仅出露下奥陶统的冶里组、亮马组,中、上统缺失。主要岩性为海相碳酸盐岩沉积,分布较稳定。

下奥陶统 (O1)

冶里组(O1y)

【岩性特征】下部岩性为灰色微晶质纯灰岩夹少量砾屑及虫孔状灰岩;上部为灰色砾屑灰岩夹黄绿色页岩,厚126m左右,与寒武系凤山组整合接触。标志层为瘤状灰岩(见图Ⅰ.9)。

【出露分布】主要分布在区内东部,揣庄以北285高地以西的剖面可作为冶里组的标准剖面。

【化石】灰岩产三叶虫化石:小栉虫、田师府虫;页岩中产无羽笔石以及古介形虫、还有正形贝和腹足类化石蛇卷螺(见图Ⅴ.2)。

【沉积相】属浅海相较深水环境沉积。

亮马组(O1lm)

本区内亮甲山组和马家沟组统称为亮马组。

亮甲山组(O1l)

【岩性特征】下部以砾屑灰岩,豹皮状灰岩,本区为烧制石灰、水泥的主要原料;上部为少量白云质灰岩及含燧石结核,燧石条带灰岩(见图Ⅰ.10)。与冶里组整合接触,其分界标志层是亮甲山组底部出现的中厚层豹皮状灰岩。

【出露分布】主要分布在亮甲山、小王山、潮水峪等地,亮甲山厚度118m。

【化石】产丰富的头足类,如满洲角石、房角石等;腹足类以及海绵动物。

【沉积相】属浅海相沉积。

马家沟组(O1m)

【岩性特征】主要岩性为暗灰色白云质灰岩夹少量白云岩和含燧石结核的豹皮状白云质灰岩(见图Ⅰ.11),厚101m,与下伏亮甲山为整合接触关系。分界标志层为含燧石的灰岩。属浅海相较深水环境沉积。

【出露分布】亮甲山以及北部茶庄北山一带发育较好剖面可作为该组的标准剖面。

【化石】产头足动物化石:阿门角石(见图Ⅴ.3)、多泡角石;腹足动物化石:马氏螺。

【沉积相】属浅海相较深水环境沉积。

--------------------平行不整合---------------------

2.4 上古生界

2.4.1  石炭系(C)

石炭系在本区出露范围极小,分布于柳江盆地西侧,化石丰富,研究程度较高,仅出露中统和上统,缺失下统。

中石炭统(C2

本溪组(C2b

【岩性特征】下部为铁质砾岩或褐铁矿和粘土岩;上部为细砂岩(见图Ⅰ.12),纹层状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及页岩,夹3--5层灰岩泥灰岩透镜体,厚82M。本组平不整合于马家沟组之上。分界标志层为铝土矿和山西式铁矿。

【出露分布】以半壁店东191高地和小王山一带发育最好,小王山剖面可作为本区标剖面。

【化石】该组陆相粉砂岩中含植物化石:鳞木、科达、芦木(见图Ⅴ.4)、轮叶、脉羊齿,石灰岩中含蜓类化石,腕足动物,双壳类。

【沉积相】属海陆交互相沉积。

上石炭统(C3

太原组(C3t

【岩性特征】以灰黑色粉砂岩铁质结核为主要特征,夹少量煤线及灰岩透镜体,由两个韵律组成组成,厚51M。整合于本溪组之上。与下伏本溪组整合接触,分界标志层是青灰色含铁质中粒长石岩屑杂砂岩及球形风化现象(见图Ⅰ.13)。

【出露分布】半壁店东191高地及小王山一带出露较好,化石丰富,故可做为本区的标准剖面。

【化石】含大量植物化石:脉羊齿、栉羊齿、楔叶、鳞木,动物化石腕足类,双壳类。

【沉积相】属海陆交互相沉积。

2.4.2二叠系 (P)

下二叠统(P1

山西组(P1s

【岩性特征】以灰色,灰黑色中细粒长石岩屑杂砂岩,粉砂岩,炭质页岩组成两个韵律层。下部韵律层含煤,上部韵律层含铝土矿,厚近62M. 与下伏太原组整合接触。分层标志层是灰白色长石岩屑杂砂岩。

【出露分布】石门寨西至瓦家山剖面可作为本区的标准剖面。

【化石】植物化石很多,有轮叶、栉羊齿、楔叶、芦木、带羊齿等。

【沉积相】属大陆近海沼泽相沉积。

下石盒子组(P1x

【岩性特征】岩性以灰色粗粒长石岩屑杂砂岩为主(见图Ⅰ.14),由三全韵律构成,其中第二、三韵律顶部分别有A2 和A1 层紫色、紫灰色耐火粘土岩或粘土质粉砂岩。第一韵律顶部灰绿色含云母泥质粉砂岩,厚115m,整合于山西组之上。

【出露分布】该组主要分布在黑山窑至石岭一带。

【化石】粉砂岩中产植物化石:带科达、芦木、多脉带羊齿。

【沉积相】属大陆湖泊沼泽相沉积。

上二叠统(P2

上石盒子组(P2s

【岩性特征】以灰白色中,厚层状含砾粗粒长石净砂岩为主,夹极少睛紫色细粒砂岩及粉砂岩,厚72m,整合于下石盒子组之上。

【出露分布】上石盒子组分布较局限,以盆地东翼石门寨西门欢喜岭至瓦家山一带较好。

【沉积相】属河流相沉积。

石千峰(P2sh

【岩性特征】以紫色粉砂岩和泥岩为主,开卷有夹少量砾岩,粗至中粒净砂岩和杂砂岩,并以其作为标志与上石盒子组分界,厚150m,与下伏上石盒子组为整合接触。分界标志层是上石盒子组顶部为黄白色含砾长石净砂岩。

【出露分布】仅见于黑山窑至欢喜岭一带。

【化石】产植物化石:栉羊齿、轮叶、楔叶等,腹足类动物化石。

【沉积相】属干旱条件下的陆相沉积。

2.5中生界

2.5.1 三叠系 (T)

三叠系在本区出露有限,仅见上三叠统黑山窑组,缺失下,中统。

上三叠统 (T3

黑山窑组(T3h

【岩性特征】岩性以灰白色中,粗粒长石石英杂砂岩,黑色炭质岩,粉砂岩及煤线为特征,厚约162m,角度不整合于石千峰之上。

~~~~~~~~~~~~~~~~~~~角度不整合~~~~~~~~~~~~~~~~~~

2.5.2侏罗系 (J)

下侏罗统(J1

北票组(J1b)

【岩性特征】为侏罗系底部地层,层序完整,分布较广泛。分上,下两段。下段以砾岩及含砾粗砂岩为主(见图Ⅰ.15),夹少量粉岩和页岩,厚278m,与黑山窑组为不整合接触。上段以粉砂岩,黑色炭质页岩为主,含煤线,厚215m。分界标志是含砾长石石英砂岩

【出露分布】以黑山窑至大岭一带出露较好。

【化石】粉砂岩中含大量植物化石:新芦木、锥叶蕨、似银杏、苏铁杉、侧羽叶等。

~~~~~~~~~~~~~~~~~~~~角度不整合~~~~~~~~~~~~~~~~~~

中侏罗统(J2

蓝旗组(J2l)                                      

【岩性特征】本组岩少于主要为火山熔岩与火山碎屑岩互层,根据岩性组合可分上、中、下三部分。下部稍偏酸性,以灰绿、浅色安山质、流纹质集块岩夹凝灰岩和火山熔岩为主,厚100m以上;中部以中性为主,为灰绿色安山质,角闪安山质,粗安质火山熔岩,集块岩及火山角砾岩互层,厚约400m;上部以中基性岩为主,岩石类型为黑绿色,紫红色及青灰色玄武安山质和辉石安山质火山熔岩,熔结集块岩和集场块和集块岩互层,夹少量火山角砾岩及凝灰岩,厚600m以上(见图Ⅰ.16)。

【出露分布】分布于柳江向斜的核部,近南北向展布。在上庄坨、傍水崖一带出露较好。

~~~~~~~~~~~~~~~~~~~~角度不整合~~~~~~~~~~~~~~~~~~

上侏罗统(J3

【岩性特征】岩性为一套酸性和中碱灰色火山熔岩和火山碎屑岩为主。岩石类型包括流纹质,粗面质和粗安质火山熔岩,凝灰岩,火山角砾岩与集块岩。该组其上,下均未它地层的直接接触关系。从区域资料看,本组与蓝旗组为角度不整合接触,组厚350m以上。

【出露分布】分布很局限,仅在区内东南训一带有少量出露。

2.6新生界(Q)

【岩性特征】区内新生代地层主要为各类成因的第四纪地层或堆积物,未见第三纪地层。石门寨地区主要为河流冲积、洪积物,次为坡积物、残积物。主要为河流阶地松散堆积物,没有胶结成岩,并见有少量洞穴堆积。分布在黄土营、山羊寨、李庄、茶庄等地石灰岩溶洞中,为砂岩,粘土堆积物,已开始固结变硬。根据洞穴中脊椎动物化石,鉴定形成时代为第四纪中更新世。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