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博览》杂志2022年第1期发稿两篇
(2022-03-23 09:14:17)唐宝民
李霖灿与曾昭燏都是现代著名的考古学家,二人曾共同服务于国民政府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彼此有过很多交往。李霖灿之子李在中先生在其著作《朵云封事》中对此有过详细的记述,见证了两位学者深厚的友谊。
李霖灿与曾昭燏的初次相见,是在苍山脚下,关于他们的相识细节,李霖灿曾在回忆文章中说:“是曾女士写的公文救了我,好一个不平凡的开始。”怎么回事呢?原来,当时的李霖灿,刚从国立艺专毕业,奉校长滕固之命到丽江调查纳西族的艺术,那时正值农历3月15日前,大理有热闹的观音市,李霖灿前去看热闹,一时兴起,便拿起本子到处写生,结果引起了警察的注意,认为他是在“画地图”,就把他带到了县政府。李霖灿便在县长面前为自己辩解,并提出自己认识正带领苍洱发掘团在大理进行考古的吴金鼎博士。县长说,你既然认识吴博士,就到他那里去取个保吧。于是,就有警察押着他到了乡下的考古工地,找到了吴金鼎。那时,曾昭燏恰好也在发掘团中见习考古,吴金鼎便说,这不要紧,就由曾小姐写一纸公文吧!于是,曾昭燏一挥而就,写了一份证明文件,使李霖灿摆脱了麻烦。李霖灿很感激:“我抱歉良深,专意向她一再道谢,说真是对您不起,亏得您的大笔一挥,我才得摆脱了囹圄之灾!她笑了说:这又算个什么呢?……”就这样,两个人相识了,并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友谊。
李霖灿能够进入中央博物馆工作,曾昭燏女士对此有推荐之功,1940年2月19日,曾昭燏给“中博筹备处”主任李济写了一份《苍耳发掘团的工作报告》,在这份报告中,曾昭燏向李济推荐了李霖灿:“董先生之友李霖灿君,前在大理工作占居月余,梁先生亦与之相识。此人富于进取精神……李君学问根底,或不甚深,然其冒险精神,在现代一般人中,百不得一,而又肯研究,肯从善言,将来必定有成,博物院得此等人,必不为无用也,为念人才难得,故为陈恳乞恕冒昧……”曾昭燏的推荐起了很大作用,初出茅庐的李霖灿因此调入了中央博物院工作,开始了他数十年的学术研究生涯。
在此后的工作中,曾昭燏对李霖灿给予了许多帮助和提携,李霖灿对此非常感激,多年以后还念念不忘。在李庄的艰苦岁月中,李霖灿曾与另外两位同事一起编写了一本《么些象形文字字典》,但那时印刷条件特别差,曾昭燏对此给予了很大帮助:“曾昭燏先生给我的扶持那就更大了,不但管修改我的初稿,还管一张张来代我校对写好的原纸。到最后竟又自告奋勇为我写了一大篇英文提要。那时候哪里有打字机?而且有打字机亦无用,难道能打到石印上不成?这就更使人感动了。曾先生也陪我受罪,用‘腻得化不开的油墨’直为我这册小书写了十张八开纸的蟹形文字。”
曾昭燏对李霖灿十分信任,1946年11月,中央博物院奉命去接收在杭州的浙江博物馆里的一批文物,此时已是“筹备处”主事的曾昭燏,便写信把这项重要任务交给了李霖灿去办,信写得很有雅趣:“此风尘中之美差也,我亦想往西湖一游,观三竺六桥之胜,奈何时间事忙不得分身,遂拱手让于阁下也。”李霖灿很高兴地接受了这个任务,因为杭州是他的母校国立杭州艺专所在地,他很愿意来一番旧地重游,“我欣喜跳跃,遵命唯‘谨’,立刻就由上海到了杭州……心中慰快非常,更感激这趟风尘美缺的赐予……”
平静的日子没能持续多久,随着国民党在战场上兵败如山倒,南京的失守只是时间问题,为了保存文物,有关部门决定将中央博物院所属的文物运往台湾,是由招商局的海沪轮负责运送的,经研究决定,李霖灿等人负责押运文物赴台,曾昭燏则留守南京。1949年1月5日下午4时,文物装运完毕,曾昭燏在下关码头为大家送行,临别之际,曾昭燏对李霖灿说:“李公,大家都不必难过,我看不出三个月你们就都又回来了!”李霖灿问:“那么,曾先生,你呢?”曾昭燏意味深长地说:“我与你们不尽相同,是因为我的祖先曾经围攻过南京都城,世道循环,我主持此事,理当也尝一尝被围的滋味!”
这是李霖灿与曾昭燏的最后一次见面,是他们的诀别。李霖灿到了台湾之后,继续在中央博物馆从事研究工作;留在大陆的曾昭燏,在1956年当了南京博物院院长,在1964年不幸去世。
055250 河北省巨鹿县地税局唐宝民(收)微信号:13932969642
2、王修:官职不大,青史留名
唐宝民
王修是三国时期北海郡营陵县人,因为自幼丧母、过早地体验到了生存的不易,所以使它拥有了善良的心地。20岁那年,他到南阳郡去游学,住在一个叫张奉的人家里。有一段时期,张奉家里的人一个接着一个都病了,显然是一种传染病。但王修却没有因害怕被传染而离开,而是留在了张奉家里照顾他们全家人,一直到张家人全部康复了,他才离去。
北海国相孔融非常赏识王修与人为善的品德,见王修有一定的才干,就将他招为主簿,并任命他为高密县令,后来又任命他为胶东县令。在这两个职位上,王修干得非常出色。
当时,正值汉末乱世,许多地方豪强称霸一方,与官府作对,他们的势力非常大,所以连官府都不敢惹他们。但王修却不怕他们,他信奉的理念是邪不压正,管你多大的势力,只要犯在我手上,就一定严惩不贷!高密有个姓孙的豪强,长期为害一方,他的门客多次触犯法律,官府都不敢抓。一些盗贼抢劫了百姓,逃到孙氏的门下,衙役都不敢前去搜捕。
王修到任后不久,孙氏的一个门客又犯了法,躲进了孙氏家中。王修派衙役命令孙氏交出案犯,孙氏却连理都不理。王修便召集了所有的衙役和一些百姓,突然将孙氏的家团团围住。孙氏带领家人抗拒坚守,衙役和百姓们因害怕不敢进攻,王修便大声说道:“谁敢不向前进攻,和孙氏一同治罪!”这样一来,大家便纷纷开始围攻孙氏大宅,孙氏一看这个县令不是孬种,自知得罪不起,便害怕了,主动交出了案犯,并向王修赔礼道歉。
从此以后,当地的豪强都不敢得罪王修了,都变得规规矩矩了,当地的治安也就渐渐好起来了。
过了一段时间,胶东县贼寇横行,百姓苦不堪言,孔融便把王修派到胶东去任县令。公沙卢宗族是胶东的豪强,这家人不服从官府的调遣,拒不交纳赋税,为非作歹,鱼肉乡里,且设置营寨公然与官府对抗,前几任知县都不敢得罪他家。王修到任后,很快就查实了他们家作恶的证据,便在有一天,带着几个衙役骑着马径直闯入公沙卢家,把公沙卢兄弟斩杀了。公沙卢家余下的人就都不敢动了,以后就乖乖地听从官府的调遣了。其余的贼寇也都老实了。
王修还是一个胸怀宽广的人,在与人相处中,即使是对和自己有过节的人,也会以公心相待,而不去打击报复。袁谭在青州时,把王修招为治中从事,当时,袁谭的别驾叫刘献,是一个心胸狭隘的小人,他嫉妒王修的才能,就屡次搬弄是非、诽谤贬低王修。但后来,这个刘献犯了事儿,依律应当判处死罪。王修正好负责审理这个案子,经过仔细审理,王修认为刘献罪不至死,就没有判处刘献死刑,刘献因此捡了一条命。人们因而更加称赞王修了。
王修最令人称道的,就是他的“讲义气”,曾经有恩于他的人,只要遇到了危险,他总是挺身而出、以死相报。王修在孔融手下做县令时,有一天,郡里发生了叛乱,叛军将孔融包围,双方相互混战,伤亡惨重。孔融对左右的人说:“在危难时期,能够冒着危险赶来救我的,只有王修而已!”话刚说完,王修就赶到了,与孔融合兵一处杀退了叛军,平息了叛乱。原来,王修听说郡里发生了叛乱,一刻也没耽误,连夜点起了人马赶回郡里救孔融,终于粉碎了叛乱。
王修在袁谭手下做事时,袁谭背叛了曹操,曹操于是带领军队在南皮县进攻袁谭,当时,王修正在乐安运送粮食,听说袁谭那边遇到了危急情况,就立即带着手下的几十个人赶往南皮救援袁谭。走到高密的时候,听说袁谭已经兵败身死,王修下马放声大哭,说道:“没有你我归附谁呢?”哭完后,他又做出了一件谁也想不到的事---去见曹操。
曹操刚刚打败了袁谭,王修是袁谭的手下官员,对曹操来说,王修就是敌人,一般的人,躲还躲不及呢,王修却主动找上门去。那么,他找曹操做什么呢?原来,他是恳求曹操让他收葬袁谭的尸体。这显然是十分危险的事,曹操一旦发怒,当即就会把他杀掉。曹操听完王修说的一番话后,要观察他的心意,就故意沉默着一声不吭。王修便又说道:“我承受过袁氏的厚恩,如果能让我收敛袁谭的尸体,然后再处死我,我就没有什么遗憾的了!”曹操被王修的义气所感动,同意了他的请求,不但没有处死他,反而把他收在帐下效力。
有一年,严才叛乱,派兵攻打曹操所住的宫门。王修听说发生了兵变,没等召唤的车马赶到,就率领属下官员一路奔跑着赶到宫门救援曹操。当时,曹操正站在铜雀台上,远远地看到一队人跑来了,虽然看不清是谁,但曹操却信誓旦旦地说:“那赶来的人,一定是王修!”叛乱平息后,相国钟繇对王修说:“按照旧例,京城发生事变时,九卿是居守各自府衙闭门不出的。你怎么亲自带着手下人马赶来了呢?”王修回答说:“吃了国家的俸禄,怎么可以逃避国家的危难?居守官府虽是旧制,但不符合奔赴危难的大义。”
在历史长河中,王修的名气并不大,但他却在史书中留下记载,是因为他的优秀品格令人赞叹。善良、讲义气、有担当……正是因为身上汇聚了这么多优秀品格,才使他能够脱颖而出,并终于留名青史。
055250 河北省巨鹿县地税局唐宝民(收)13932969642(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