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发苍苍的老太太双手和声音都在颤抖着,两次把就诊卡掉到地上,扬言要找院领导说理。医生在旁边无可奈何,一脸无辜的看着,听着……
这是在临床上常见的场景。大家知道,又出现了医患矛盾。谁对,谁错?孰是,孰非?
情况是这样的:
老人家今年70岁了,20年前出现第一次咯血,被诊断为“支气管扩张症”。在随后的二十年中,虽然不频繁,但还是有几次出血。以往都是在另外一家大医院看病。由于对协和医院的信任,这次出现症状(早上咯三口血)就来到了协和医院急诊科。
医生认真的接待了病人,详细地询问了病情,并开出了止血药物。因为病人在咯血前三天曾经有过发热病史,医生开出了血常规的化验单。
协和医院的所有检查都是静脉取血。
老人家很坚强,因为她承受着别人无法承受的生活压力——老两口抚养者一个已经四十岁的智障女儿——自己的病从来不在乎。但是,她却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弱点:怕抽血。这不仅仅是因为她是一个“出血”的病人,而且天生就怕静脉取血。如果是耳血或指血,她会接受。
医生认为如果不检查血常规,他就没有办法确定病人的感染情况,无法开出合理的抗生素;也无法知道病人的血小板。
老人家认为我不查血医生也应当能帮助我看病
……
医生对老人家的拒绝感到不耐烦。他最后在病历上写着“血Rt”的后面写上了两个字:拒绝,并在下面重重地画上了一条横线。
老人家认为医生的态度让他无法接受,提出不在这里看了。
医生认为咯血病人这样离开医院有危险,要走需要签字。
老人家认为走是我的自由,你怎么能限制我?我不做手术,不作检查,你怎么能说不签字就不给我病历?我要找你们院长问问……
这不是编的故事,是数天发生的事情。
我出面了,两次帮助老人拾起了掉在地上的就诊卡。也许她认为我还算中肯,老人家和我谈的很好,并向我要了我的手机号码。临走前老人家的老伴儿(一个老实、憨厚的教授)在我耳边说了一句话,让我有感而写了今天的内容:“现在像你这样的医生太少了”。
我不认为像我这样的医生少。其实,比我好的医生很多。在今天的事情中,谁错了?错在哪儿了?
从医生和病人的行为上分析,我认为二者都没有错误。可以肯定地说,医生是对病人负责的,问的很详细、检查的也仔细,分析的也正确,处理的也得当。怎么就让病人对他不满,甚至要找院长理论?
在我和医生谈话时,我说了他这样的话:“医生在治病时,不是行使的决策权,而是行使的建议权。如果没有血常规,我们就不能看病吗?如果血常规真的很重要,你是否有能力说服病人配合你检查?”
这是今天矛盾的症结所在。医生使用简单的“签字”手段试图摆脱自己的责任,然而却不知给自己带来了更大的麻烦。
这些年来在急诊医学界沟通的培训一直在进行。如何实现有效的沟通是我们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一向认为“医生不是救世主,病人不是上帝”。只要我们把自己都放在“平常人”的地位上,通过“心的沟通”,就可能把复杂事情变得简单起来,也就能提高我们在病人心中的信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