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洞怀古

标签:
谢枋得青田石门洞刘基游记朱嘉盛文化 |
分类: 原创杂志_人文地理 |
石门洞怀古 文/摄影 朱嘉盛
http://s15/bmiddle/7f5708f1ga9d1bc99c4fe&690
十年代,浏览青田石门洞时留下的诗句。
素有“桃源仙境”之美誉,是省级文保单位,国家森林公园、4A级旅游景区,明朝开
国元勋刘基(字伯温)读书“修炼”处。
名的石门渡了。著名的瓯江就横在我们面前,这条浙江第二大河看上去混浊不清,我
不知道它是不是总是这样,但愿它也有清澈的时候。江对面的石门洞山峦起伏,郁郁
葱葱,植被保护的非常好。其中有两座山峰壁立,对峙如门,石门洞的名称就是这样
来的吧?细看左边的山峰与后面的山脉相连,当地人称之“卧龙山”,确有蛟龙卧江
饮水之态。右边山峰形如一只静卧的老虎,所以也叫“伏虎山”。左“青龙”,右
“白虎”,这可是中国古代风水文化的吉星福地。石门洞既然是这样一方风水宝地,
道教把它列在“三十六洞天”之一,就非常合理了,道教称石门洞为“青田大鹤天”。
这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了,今天我等一介凡人,马上就要过江,像道教信徒一样朝觐
圣地。
些许多了份古韵。但凡渡口,就免不了许多动人的典故。在我的记忆中,忘不了郁达
夫在桐君山的渡口,那张有着白团团的面影,洗夜饭米的年轻少妇。还有沈从文笔下
的汀西吊脚楼边的渡口,纯朴的摆渡女翠翠。这一幕幕文人笔下的意境,确实让人回
味,正这样呆呆的想着,“砰”地一声,船靠岸了。上岸后,
但见两峰相峙,峰上树木参天,悬崖峭壁下的山谷中一条清澈的小溪潺潺流过,溪旁
有一条小道沿着山壁伸向翠谷之中。
向里没走了多少步,眼前就豁然开朗,湛蓝的天空下,连绵起伏的群峰环绕之中,一
处天然的盆地呈现在你的面前,盆地约有数百米开外,俨然有如一座城郭。当地人告
诉我这就是石门洞了,刚刚走过的峡口就是它唯一的出入门户,也就是洞口。真是个
绝妙的“洞口”啊!不过,这里明明就是山谷中的一处盆地,
怎么能叫“洞”呢?细想一下就明白了,这个“洞”字在石门应该有着广义上的理解,
并非单指山洞、洞窟那么简单。就像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观其可谓是“别有洞天”
这意。观之石门洞与桃花源确有相似之处,有良田数亩,百草丰茂,奇花争艳,古树
郁苍,青松秀竹间精舍飞翠,不愧有“桃源仙境”之美誉。
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眼前这小亭子难道与谢
枋得有关系吗?这位南宋的著名诗人又是什么时候来过石门洞的。我回来后查资料得
知谢枋得在宝祜四年(公元1256年),与文天祥、陈暨等人是同科进士。南宋末年,
陈暨辞官回乡。后来南宋京都临安(今杭州)被元军攻陷,左丞相文天祥从镇江脱难
后,取海道投奔在永嘉(今温州)建立元帅府的益王、广王。当他沿瓯江水道经过青
田,欲拜访同榜好友陈暨,不料陈暨刚刚病逝,文天祥非常悲痛,亲自前往吊唁,还
留下了两篇吊唁文章。据说文章至今还在,有机会一定要拜读一下。
为逃避元朝廷的报复,谢枋得隐遁山中,开始流亡的生活。后来辗转来到青田石门洞,
本想找同榜好友陈暨,谁知到了这里才知道陈暨巳死。他看石门洞地处偏僻,就在此
隐居了一段时间。他在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时,观石门之景,想到了自身的处境,
感怀之下,便写下了上面那首《庆全庵桃花》一诗。他诗中的“桃源”就是指石门洞,
“避秦”其实就是“避元”,颇有些范仲淹到严子陵钓台时的心境。谢枋得虽然隐居
在此,但还是怕被人“问津”发现,其忐忑不安的心境可想而知。
25年(公元1288年),谢枋得在福建建阳后山被福建参政魏天佑下令挟持,后又强迫
将其押赴大都(今北京)。谢枋得住在悯忠寺时,见壁间有曹娥碑(记载绍兴上虞孝
女曹娥投江寻父之事),哭泣说:“小女子犹尔,吾岂不汝若哉!”遂即绝食五天,
以死殉节。面对古代先贤的铮铮铁骨,真是可敬可叹啊!
这好像与谢枋得关系并不大,却道出了石门洞的真义。离开亭子向前,只见旗鼓山
崖壁之上留有许多摩崖题刻。自古名山多题刻,看着这些石刻,让我想起了另一位
姓“谢”的名人,他与石门洞可有着最早的渊源。
览瓯江并前往缙云仙都,曾在石门湾避雨,夜宿在船上。睡梦之中似有一神仙邀他
上岸游玩了一番。次日醒来后,顿时游兴大增,便穿上木屐登岸探幽起来,此处翠
绿成荫,山水相映,一泓瀑布从天而泻,果然与梦中景致无二。他十分高兴,就将
此处命名为石门洞,且称之为“东吴第一胜事”。并在石门洞留下了:“跻险筑幽
居,披云卧石门……袅袅秋风过,萋萋春草繁……”等几部诗篇,都留刻于石门洞
崖壁之上。
王安石、沈括、王十朋、郑复初、汤显祖、阮元、袁枚、朱彝尊、郭沫若等文人墨
客纷至踏来,赋诗题词,这些也都刻在了石门的石壁上,以供后人瞻仰。我仔细地
观看这些题刻,上面有正、隶、魏、行、草、篆书各体皆备,风格各异,字迹大多
清楚,保存完好。也有几方题记由于年代久远,又加上后人的叠刻,字迹有些损坏。
较明显的有林惠臻的隶书“泉分清浊”;方亨咸的魏书“石门”等几处,有些字书
写得苍劲古朴,有些厚实端庄,均为书法佳作。据了解石门洞现有摩崖碑刻117处,
是浙江省摩崖碑刻分布密度最大的风景区。
http://s11/bmiddle/7f5708f1ga9d1c2a6130a&690
具仙气的名字。溪边扬柳垂绿,迎风吹拂,袅娜多姿。一朵朵小花依附着溪堤,不
时地向你“点头微笑”。不知不觉地走到一座精致的小石桥边,看着它那斑驳的样
子,就知道有些年代了,桥旁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催诗桥”,注明了此桥是为
了记念郭沫若在1964年浏览石门洞时留下的诗句,就是本文开篇的那首诗,诗中有
“凉意喜催诗”。此处山风凉爽,确实可以激发诗兴,但象郭老这样的大才是不多
的。桥名取很贴切,也很有意义。跨过催诗桥,是一幢粉墙黛瓦的小楼,叫作国师
楼,是专门研究刘基饮食文化的场所,也就是餐厅。
迎面而来的建筑青砖黑瓦,房屋不大,只有一扇门,这就是刘文成公祠(明武宗正
德八年,追赠刘基为“太师”,谥号“文成”)。登上石阶,摄入眼帘的是一对门
联:“名贤为社稷而生岂唯景星庆云有光两浙,文字得江山之助即此犁眉覆瓿并足
千秋。”语颇隽永,耐人寻味。踏进祠内,让我感觉少了些以往祠庙的那种神仙气
氛,多的是书香飘溢,一副副出之名家之手,承袭华夏古风,气势不凡的楹联让你
动容。祠堂两壁刻有刘伯温辉煌的生平业绩,引领你仿佛进入了大明帝国波澜壮阔
的历史天空。
读,又如何雄才大略,叱咤风云的。想到了刘伯温在这里,如何获得白猿仙姑所赠
的三卷“天书”,得道神助,从而辅佐朱元璋创立明朝,立下丰功伟绩的动人传说。
蜀汉之孔明之外,在民间就用传说故事,神化他上知五百年,下知五百年。人们以
各种形式来记念和宣扬刘伯温的旷世才华和高尚品德,使其成为像诸葛亮一样家喻
户晓的人物,让世世代代不要忘记他的历史功绩,这是大多数历史人物所不能企及
的。我在伯温塑像前伫立良久,想起了这位先贤刚直不阿、嫉恶如仇的性格,忍不
住就跪在像前拜了三拜,以表敬意。
处,一挂流水直泻而下,这就是李白所说的“何年霹震惊,云散苍崖裂。直上泻银
河,万古流不竭。”的石门飞瀑了。只见两峰山崖层岩峥嵘,布满了青苔,呈现出
养眼的翠绿,岩顶树木浓郁,几株弯曲盘生的古松点缀其上,瀑布就从两峰中间的
山崖飞泻而下。再看那飞瀑,今天的水量并不大,但还是能看出其如飞下一匹白练,
带着溅跳的细细水珠,落在潭中沙沙作响。如在大水时,定会“声振万壑惊春雷”,
犹如万马奔腾吧!我走到水潭西边的崖下,那千珍万珠的雾珠飘洒到脸上,袭来一
片凉意,顿觉心旷神怡。现场观瀑的游人不少,有的在拍照留影,有的坐在潭边的
青石上休憩,还有几个女孩光着白白的脚丫在潭边走来走去,时不时把脚浸在水波
粼粼的清水潭中嬉水。看着她们那惬意的笑容,我也想脱掉鞋子与之同乐了。
岩壁下,有一片斜壁,上崖壁向外伸展,形成天然的石窟。我想进里面看看有没有
造像或石刻,于是就走了过去,等快要接近石窟时,不料有一对搂在一起的小情侣
正坐在石窟前的青石上,看他们十分投入,并未察觉到我的接近。面对此情此景,
让我想到了传说中的刘伯温和白猿仙姑,是否也是在此两情相悦,卿卿我我呢?还
是不去打扰他们吧!于是,我们离开了被称为“天泉、圣水”石门飞瀑,怀着意犹
未尽的心情,细细品味着汤显祖的诗句:“春虚寒雨石门泉,远似虹霓近若烟。独
洗苍苔注云壑,悬飞白鹤绕青田”。
http://s4/bmiddle/7f5708f1ga9d1ccbb6543&690
往回走过刘文成公祠后,来到了一座古朴的寺院——灵佑寺。该寺始建于明朝
天启年间(公元1621年),曾作石门书院,明朝以后,许多富家子弟曾来寺里
潜心求学,学子们可能是图这里的清静,或许还能沾上点刘基的灵气。因时间
关系我们没有进寺,据说里面存有一口古钟,是清嘉庆十年(公元1806年)所
铸。当地人告诉我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和初八两天,这里都要举行“晒经节”,
此风俗历经千年,至今依然盛行。到时,全国各地数以万计的善男信女云集石
门洞,蔚为壮观。“晒经节”是源于唐僧在通天河连晒三天经书的故事,唐僧
晒经的时间正是农历六月初六至初八。为纪念唐僧取经的艰苦,才有了这个节
日,看来我们是不逢时,来得太早了,不然也凑个热闹看看这节是怎么过的,
寺院会不会也要拿经书来“晒”,如果遇上下雨天,又该怎么办呢?
“浣纱”浣到了这里?一打听,原来此“浣纱”非彼“浣纱”也,传说少年刘
基在此求学时,曾偶遇一位年轻貌美的姑娘在这里浣纱,那纱堆得象小山一样
多,刘基问姑娘要何时才能将沙洗完,不觉得辛苦吗?姑娘回答他,古人铁杵
都能磨成针,这点纱又算什么呢?你是读书人,要知道只有百温不厌,才会有
高深学问,看来,你读书还不够勤奋,缺乏恒心。刘基听后羞愧难当,从此发
奋用功。晚年重返石门洞时,想起那位纱女,就把这桥称为“浣纱桥”。这故
事不由让人想到,武当山的真武大帝在修炼时遇到的磨杵老媪一样,耐人寻味。
http://s4/bmiddle/7f5708f1g7761c84e91e3&690
是近年新建的,明代四合院的风格,这里面有烧饼阁、洗心斋、劝善宫、养生殿、
许愿林等。其中重点介绍刘基《烧饼歌》内容,《烧饼歌》,全文共计一千九百一
十二字。每句答话都像一首谜语,和诺查丹玛斯的“预言”一样,写得十分隐讳,
可以用不同的角度去诠释这些隐语的意思。许多研究者称其非常灵验,但这些所谓
的灵验无非是用“既已发生之事实”去套合歌谣里的谶语。从明朝、清朝、中华民
国以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各种大事都被其套中。
为今人假名伪作。美国汉学家陈学霖考证,可能是清末之人伪托刘伯温所做。同样这些
也都是推理与猜测,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不是刘基所作。总之,《烧饼歌》和《推背图》
等,都是中国谶纬文化的代表之作。
的特性浓厚。大成殿后立有一石碑,上刻:“明刘文成公读书处”。面对着这块新刻的
石碑,它能告诉我些什么呢?刘伯温,一个传颂了六百年的响亮名字!这个名字已经成
为了这方水土的一张“名片”,继续延续着他的传奇。
享受着青山翠谷,奇崖飞瀑带来的美景。这一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还有一
些景观未及游览,比如,拥有众多碑刻的“碑廊”、含有仙气的“月洞”、神奇的“国
师床”、“透气洞”、陈诚的小洋搂“石门山庄”等,稍有遗憾,但还是令人愉快、
难忘的。
2011年5月19日作于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