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心德-父母学堂
心德-父母学堂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901
  • 关注人气:5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

(2012-12-05 17:22:14)
标签:

孩子的成长

家庭教育

深圳心德父母学堂

杨志良亲子教育专家

亲子沟通方法

分类: 家庭教育

   作者:李跃儿

   人是高级动物,每一个人都是一件精美的手工艺品,即使是双胞胎也不会完全一样。以上只是遗传因素,再加上每个人生活环境中面对的成人不同,物品所组成的氛围不同,儿童吸纳了环境中人的行为品质与环境、物品互动,受氛围的熏染,形成了一个人特有的内涵,这就更增加了人格的丰富性。往往身体相貌很相似的人,由于环境不同,其性格思维方式也会不同。

 

   经验经历不同,人也会不同。一个孩子的发展主要是对自身经历和经验的发展与修正,修正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人生活的过程。当这些经验本身和修正的能力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形成独特的观念,支撑着一个人获取知识的方式和行为水平。观念不同,人也会不同。这就是人类。 

  

   我们在面对他人的时候,会自然地注重于这个人和那个人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同时将自己和他人进行比较。而面对其它动物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一群白色的牛和一群棕色的牛的不同,却很难看出它们的个体差异。动物可能意识不到自己的个体差异,而人能意识到。

 

   人们往往不会注意动物的个体的需要,而只用统一的群体方式对待。所以羊就一群一群地放,牛就一群一群地圈在圈里。人却不同,每一个人都希望他人发现自己与别人的不同之处,希望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人被尊重、被关注,除了在传统学校和军队这类场合人们失去了这样的条件之外,在正常生活环境之中,只要有可能,人们就会渴望作为个体被单独关注的机会。

 

   现代教育是帮助儿童形成个体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组织经验的过程。人比其它动物的高级之处就在于这种个体差异,尊重人的个体差异也就是尊重人,不尊重个体差异,就可能会造成人类本质的退化。    

 

   在一个业余美术班里,老师正在津津有味地将孩子引领到画题之中,好几位家长趴在玻璃门外往里窥视着。一个妈妈满脸焦虑地来到我的面前,说她的孩子听课一直不专注  

 

我问:“孩子怎么不专注呢?”   

 

她说:“别的孩子都很认真地一动不动地在听老师讲课,只有我的孩子一会儿东张西望,一会儿动他的顏料,一会儿又挠痒痒,我看了都心烦死了。” 

  

她的话音刚落,另一位妈妈也走到我面前,急急地问:“我孩子听课不专心该怎么办?”

 

我问她:“什么时候发现孩子听课不专心?”   

 

她说刚才。我心里感觉到很好玩,就问:“你发现那个教室里其它孩子听课都专心吗?”

   

她说:“所有的孩子都很专心,只有我的孩子总是动来动去。”   

 

我好奇地看着两个妈妈,问:“你们俩认识吗?”  

 

她们摇了摇头。我又问:“你们看到的是同一个孩子吗?” 

  

她俩疑惑地看着对方,感到莫明其妙,很不肯定地说:“可能不是吧。” 

  

我笑着说:“但是你们两个人的话是一样的,你们俩都说教室里只有你们自己的孩子在动,其它孩子都没有动。” 

  

   我站起来,示意她们两人跟我来。她们随着我到了那间教室的玻璃门前,我往里看了看,发现老师还在演示,而八岁的周军却躺在地上,将凳子四脚朝天放在自己的肚皮上,由于老师演示得非常吸引人,他在四脚乱动的同时,眼睛还看着黑板。  

    

   我问左边的妈妈:“那个躺在地上的孩子是你们家孩子吗?”那个妈妈笑着摇了摇头,说她的孩子是个女孩子,是前面那个。我又问右边的妈妈:“那个躺着的孩子是你家的吗?”她摇了摇头,说她孩子是左边第二个那个小男孩儿。

   

  我说:“你们俩看看教室里最不注意听讲的是你们的孩子吗?再看一看每一个孩子听课的姿势是不是完全一样。”我自己也观察了一下,教室里一共坐着二十多个孩子,没有一个孩子坐在凳子上的姿势和听课的样子是相同的。因为这样,他们每人画出的画也各不相同。如果他们画的画都完全一样,那么这堂美术课将是失败的,这群孩子辛辛苦苦画出的画没有一幅有价值。 

  

   这两个妈妈为什么觉得自己的孩子是教室里动得最厉害的呢?肯定是与当时某个没有动的孩子进行了比较,如果再持续看一会儿,用公平的眼光去看一下其它的孩子就会发现,不同的孩子在不同的时间段里,会调整自己听课的姿势,以便不会因为身体姿势不适而影响到精神的专注。

 

   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姿势使自己的精神投注在一件事上,完全取决于个体当时当地的需要。如果一个人在忘我地进行精神领域的工作时,我们总是注意到他的身体姿势,要求每个个体在进行不同的精神活动时,保持统一的身体姿势,这无疑会破坏大多数孩子的精神工作。有些西方学校的课堂,孩子们可以随意地选择他们的坐姿,原因也在此。

   

  对于精神领域更是如此,当我们提供给一群孩子同一个刺激时,每一个孩子的反应会完全不同,我们必须根据不同的反应给以不同的帮助。

   

   巴学园曾经上过一堂“抢救”课,老师事先安排的刺激是一个野外生存的故事:一群人在船只失事后爬上一个大木板,他们划着木板,上了一个小岛。在小岛上爬山的时候,有个人滚下山坡,把腿摔断了。

 

   老师在身上披了一件粉色的旧窗纱,打算用来作抢救的包扎材料,还准备了红色的药水,事先给一个小男孩子安排好角色,让他假装腿断了。实际上,爬“山”的人们是在一个花坛的边上走着,小男孩儿在老师的搀扶下,“啊”的一声躺在地上,所有的孩子都围了过来。

   

  老师说:“假装是他的腿摔断了”。说完后将他的裤管捋起来,在其它孩子注视之下,将红药水倒在他腿上,几个男孩子龇牙咧嘴,有一两个孩子脸上闪过紧张的神色,马上为红药水那么像血而感叹不已,有一两个女孩子惊叫着捂住了眼睛。有一个女孩子竟然哭了起来。有的孩子立刻着急地开始想办法。

   

   这群孩子由于各自的成长经验不同而对这件事做出了不同的反应。欣赏假血艺术效果的孩子,不比吓哭了的孩子差在哪里。吓得捂住眼睛的孩子也不会比积极想办法的孩子差在哪里。设计这节课的老师,应该根据这些孩子的状态判断他们过去的经历给他们带来的经验,思考怎样帮助这些不同的经验在个体的基础上得到提升。

   

   老师用微笑的目光与那几个欣赏艺术效果的孩子共鸣了一下,同时将吓哭的孩子揽在怀里,回头告诉想办法的孩子去找几个长的木条,又让吓得捂住眼睛的孩子帮她解开脖子上围的旧窗纱的结。

 

   然后,老师“嘶“地一声将窗纱撕下一条。孩子都吃惊地看着她这个行为。这又成为一个新的刺激,是刚才受伤刺激的升华。老师对吃惊的孩子们说:“我们在野外没有绷带,只好撕破衣服当绷带用。”有几个孩子问,“那老师你的衣服怎么办?”老师说:“衣服还可以买,我们先保护他的腿。”孩子们一下子放松下来。开始利用临时材料进行抢救工作。无论刚才做何种反应的孩子都投入到各自选择的抢救工作中去,孩子们都忘记了这只是模拟的一种虚假状况。

   

   这节课不但解释了什么是抢救,而且也输入了怎样抢救的知识,同时又使每一个孩子因为自己参与了抢救而感到自豪,从而都感受到成功。这份成功带着不同的体验和属于个人知识的结果,这就是尊重个体差异的教育方式。

   

   试想,如果我们让参与抢救课的所有孩子都按照老师规定的一种方式行动,势必就要事先规定好一个统一的想法和做法,让他们事先背上好多遍、记牢,然后在事发现场按照老师的规定去做。如果做的和老师要求一致就得一百分,做的不一样就不及格。这就是不尊重个体差异的教育方式。这样做,孩子们在课堂上得到的知识,又怎么会成为对自己有用的本质内涵呢?

 

http://s10/mw690/b71675fcgd016ebb14f99&690别走开,以下更精彩

触目惊心!伤心!痛心!:作业没写完挨批 12岁小学生留遗书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